108課綱:對照國外,反思學習歷程

撰文/詹博穎

   自從108課綱於三年前上路,新課綱的理念目標、制度設計、學科課程編排等面向便成為教育現場的師生及政策決議單位高度關注的議題。其中,考招制度的設計直接影響學生的升學甚至未來就業,其結果亦是課綱成效的重要評估基準之一,因此108課綱在大學升學上以學習歷程為主的種種改革,便是相關討論最豐富與紛雜的項目。 

  在學習歷程方面,推動者與支持者認為此制度的設置有助於學生自主多元學習,並讓大學端以更多元的面向與素材檢視學生與校系的適配度,且多元學習成果的要求在大學教育發展歷史悠久的歐美地區行之有年,並成功塑造彈性、自主、創新的學習氛圍;反對者則質疑,要求學生呈現學習歷程成果恐讓學生升上高中便急於選定未來領域,以便累積豐富且與科系高度相關的經驗與成果,且學生家庭所具備的文化資本、經濟資源,及就讀高中所提供的課程、課外活動多元性,將大幅影響學生所能取得的課外學習資源,使透過教育、升學達成階級流動更加困難。 

  究竟學習歷程的設置是有助於學生勇於跳脫既定學科自主學習、展現多元成果?還是製造教育現場的師生、家長無謂的焦慮,並讓學生為了使自身學習成果對應科系學習,而失去高中時期多元探索不同領域的熱忱?在此議題上,正反兩方說詞固然皆有道理,臺灣與歐美的教育現況差異卻較少被納入討論。現在108課綱首屆考生的大學升學流程尚未結束,我們固然難以取得確切數據與研究論證課綱之影響,但本文欲就學習歷程與歐美長年例行的大學審查制度對比,論證此考招制度環節的設置對於臺灣高中教育現場的可能影響。

   歐美大學重視學生的課外學習成果,具有其教育體制設計及發展的脈絡。在美國,多數大學並不在入學時分系,學生可在大學先廣泛探索各個領域,再於大二或大三選擇主修、副修領域。有些領域,如醫學、法律等專業,甚至只設置在碩士,必須取得其他領域的學士學位才能修習。在此設計之下,學生在高中時期並不急於展現自己在特定領域的經驗或能力,可以廣泛探索、呈現自己多元的學習歷程。大學端也因此能不過度集中檢視學生是否具備特定科系的潛力,而能單純聚焦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成長歷程。故呈現多元學習成果的申請要求,在美國的教育體制設計上,較不會造成學生高中時期課外嘗試受限的情況。在大學教育的設計上,美國大學亦較重視博雅教育(liberal arts),期待學生先具備扎實而多面向的知識基礎,再進入專業領域深入學習。 

  而在歐洲國家,如英國、德國等,脈絡又與美國有些許不同。部分歐洲國家(如德國)於高中階段便會進行學術、職業學習的分流,因此未來有志就讀大學的學生能在高中時期接觸更近於大學的學習模式及通識教育,大學時便可做出科系選擇、專精學習。而英國的義務教育則止於16歲,之後學生能自行選擇接受職涯訓練、就業,或修讀大學預科課程、準備大學升學所需的A-Level考試科目,也從中了解大學的學習模式與領域。綜上所述,美國學生不需在大學就做出科系選擇,申請大學時能呈現多面向的自己;歐洲的教育體制讓學生提早進行學術、職業學習的分流,未來規劃入讀大學的學生則能有機會在高中時期先行了解大學學習的領域,因此能在大學申請時做出經由充足權衡的科系選擇。 

  相較之下,臺灣的教育體制雖於國中後進行高中、高職的分流,實際上大學教育依然被視為職業訓練所,並未留有空間讓學生充分探索再選擇科系。高等教育前的教育制度設計也並不如歐洲教育體系般提前分流,使有志就讀大學的學生能充分了解大學各領域所學。在此脈絡下,時下臺灣高中生因應108課綱設計,必須於高中時期製作學習歷程,以校系為單位申請入學,自然較缺乏多元嘗試的動機,而可能在資訊不完全的情形鎖定特定校系、為此集中規劃學習內容。實際就讀後若發現自己並不適合,由於臺灣的大學科系區分細緻,也很可能在複雜的轉系申請、學分採計中失去方向,無法達到理想的學習成效。 

  除此之外,學生以系為單位申請大學,意即大學校系也須負責審查申請入學的學生所繳交的學習歷程。前述提及美國大學多不安排入學及選校,因此大學新生的招生入學能由專門的委員會負責。由於學生呈現的資料繁多,包含高中成績、標準化測驗成績(SAT、ACT等)、志工經驗、社團參與、校外表現等等,委員會便須對於各種高中生參與的活動、各州甚至各國高中的成績評量方式與意涵等等有大致的掌握,以便在檢視學生多樣的申請資料後,能夠順利進行有建設性的評比。在臺灣,這樣的工作等於落在已有學術研究、教學、行政的繁雜工作的各系教授上,評比機制亦可能缺乏對於臺灣高中學生學習的概況了解,因此在九九課綱時期,書審、面試資料評分經常十分接近,最終仍以學測成績為主要排序因素的情況數見不鮮。 

  本文並不意在藉由國外教育制度貶抑臺灣政策現況,而是欲呈現學習歷程的設置固有其美意與願景,卻未必能在體制脈絡與歐美國家相異的臺灣發揮正向效果。而在上述舉例的歐美國家,大學申請機制與階級固化的關聯近年來也時常被討論,甚至有富裕家庭攏絡大學教師、體育教練,偽造學習成果以取得菁英大學門票的案例。歐洲國家提早進行職業、學術學習的分流,也讓學生的學習更高度受到家庭背景與成長環境的影響,而難以做出跳脫原生家庭限制的選擇。總結而言,臺灣教育政策的倡議與檢討皆應更積極納入對於教育現況、體制與脈絡的討論,在既有規範與條件下,發展合適的教育與考招制度,讓教育確實成為學生實踐自我的管道。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分享出去

分享至Facebook
臺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

臺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

我們期許有⼀天,⼈⼈皆可以享有平等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始終存在經濟、社會、城鄉落差,我們希冀可以盡⼒弭平結構性差距,讓資源得以觸及到更多有需要的⼈。

每個⼈不⼀定出⾝在同樣起跑點,但我們希望可以努⼒陪伴他們到⼀樣的終點。因此,我們開啟了「臺⼤升學輔導種⼦計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