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我們永遠有定錨的肯定,也有起錨的勇氣——禮德旭創辦人 趙廷軒專訪

   關於理想教育,我們或許心中都有過一幅教育的理想藍圖;對於教育,或許我們都曾有所期盼也有所失落。即使如此,我們依然沒有停止對於教育的想像與構築。如果每個人都擁有一支畫筆,能夠在心中毫無保留地勾勒出理想中的教育,我們是否會揮灑出意料之外的斑斕色彩?這次,我們邀請到禮德旭(兒童領導力教育協會)的創辦人廷軒,來與我們分享自己對教育的理念,以及教育如何發揮深遠的影響力,引導孩子有所轉變與成長茁壯。

兒童領導力教育發展的願景

 禮德旭的創建與理念

 

  禮德旭(Leadership 的音譯),全名為台灣兒童領導力教育協會,「禮德旭」的名稱取自於「每個孩子都是一份『禮』物」、「想培養孩子的五大品『德』領導力」以及「每個孩子都能成為自己和世界的『光』」。而教育理念方面,禮德旭相信孩子應該擁有與大人共創理想教育的權利,透過讓師生建立夥伴關係,激發孩子的內在領導力。於漫漫教學長路上,禮德旭與孩子們一同攜手前進,期待共同創造彼此理想中的教育。

  廷軒分享到,在正式成立禮德旭之前,自己相當喜歡「主題式的教學方式」,例如與孩子一起規劃旅行、跟孩子一起完成雲嘉六連峰,甚至讓孩子帶著自己解決村子的水溝問題等等。在主題式教學的過程中,廷軒發現孩子的領導力能夠從中被培養,而在互動與合作的過程中,師生也能互為夥伴。2018 年廷軒暑假到印度參訪時,看見當地有個讓孩子與大人共同推動心目中的優質教育的組織,深深認為台灣有相同的需要:「台灣需要有教育組織,能讓身為教育最大受眾的孩子有更多機會表達自身對教育的想法。」因此於 2020 年的暑假,廷軒和夥伴串連了五所小學的學生辦了一場八天七夜的未來學校營隊,過程中,孩子們深深感受到自己發展出了團隊合作力、問題解決力、多元看見力及行動力。由此,廷軒與夥伴更加相信兒童優質教育願景的發展是可以好好耕耘的,於是成立台灣兒童領導力教育協會(禮德旭),持續致力於兒童領導力與兒童教育表意權的推動。 

生命與生命的交響與構築

「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

 

  廷軒相信,教育是生命與生命互相交流、影響的過程。教師除了為學生授業解惑,同時也能成為學生堅實可靠的夥伴,而當教師開始從孩子的角度看待教學這件事,並將孩子視為夥伴時,雙方就有機會能夠建立更長遠、更穩定的關係。廷軒分享到自己在教學時會安排主題式課程,會讓孩子有機會接觸更多生活周遭、社會層面的議題,並且透過引導和與孩子一同規畫課程,激發學生地思考力和行動力,藉由一系列的主題課程,讓孩子在學習及認識議題的過程中,去思考自己可以採取什麼行動來解決問題。

  廷軒回憶起,之前教學時曾經與孩子們一起規劃關於無家者的主題課程,過程中有位學生小瑞的轉變令她印象十分深刻。猶記課程剛開始時,小瑞在課程參與上並不投入,對無家者的處境也沒有太多認識,也因此偶爾會表現地有些缺乏同理心。也因此在進行活動分組時,為了讓小瑞能夠對街友的處境與需求更關注,廷軒讓小瑞加入「無家者關懷組」,希望藉由與街頭的叔叔阿姨對話交流,讓小瑞更認識無家者的需求及社會處境。課程實地進行時,孩子們走上街頭,在教師們的陪同下分工進行著個別的任務。而影像記錄也捕捉到了許多賣力且認真的身影。一幅影像中,小瑞身體前傾,蹲在無家者叔叔、阿姨的身邊並專注聽著對方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

  在課程的尾聲,廷軒讓大家在教室圍成一個圓圈,一同分享此次主題課程關懷無家者的心得和收穫。當問到有沒有自願者想分享心得時,小瑞迅速地舉起手,分享到當他在完成關懷組任務,到街頭與募款組無家者募款時,剛好附近有兩位街友看到孩子們在做募款,就走過來將身上的錢捐入募捐箱中。小瑞表示當時自己感到十分驚訝,他沒想到原先需要幫忙的人居然願意對募款活動給予支持,即便他們在生活上正面臨著挑戰和難關。這次課程的參與經歷也讓小瑞對無家者有更深層的認識,對無家者的舊有印象也有了轉變。這次關懷無家者的主題課程也讓我們看見,讓孩子實際走上街頭與家者互動、對話時,能夠讓讓孩子在認識無家者處境的同時,也對社會中的弱勢族群也多一份理解與同理的溫柔。

「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

  教師影響著學生的同時,學生也影響著老師,彼此在生命中互相埋下終會茁壯的種子,讓時間孵育契機,帶來未來的無限可能。

  在無數次與孩子互動、與茁壯中的生命交會的過程中,廷軒也看見了自身個性的些許轉變。廷軒分享到自己在剛成為老師的那兩年,常會希望做一件事後,能很快地收到成效、有所收穫。然而當事情不如自己預期,或是教學上的成果沒有清楚顯現時,就會不斷地去深究問題,甚至感到十分焦慮。然而,隨著近年來與孩子們的相處,廷軒有更多的耐心去等待教育的影響開花結果,以及等待教育的影響力擴散、蔓延。關於自身轉變的契機,廷軒分享了一則教學上的小故事:之前廷軒班上有位小女生,小女生一到上台時就會很緊張,甚至會哭出來。於是在一次班上的寫小卡活動中,在給女孩的小卡片上廷軒寫下:「恐懼是你自己最大的敵人。」小女生在收到卡片後,就一直將卡片壓在桌墊底下。過了大概一個多月,有一天小女孩朝廷軒跑來,仰頭對廷軒說:「老師,我現在只要感到緊張或害怕,就會看一下那張你寫給我的小卡。」聽到女孩分享的當下,廷軒確實感受到了教育的深刻影響,同時也看見了孩子的勇敢轉變。或許教育的影響力無法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果,但是教育推進的改變是真實存在的,因此廷軒之後也有了更多的耐心,能等待先前埋下的教育種子破土冒芽,在時間的灌溉和滋養中日益茁壯,而後結出飽滿、豐富的碩果。

實際的行動、真實的改變

「願意這件事情,一直都是從手上做出來的」

 

  穿梭於教學場域中,總會遇見不同的風景和各式各樣的挑戰。從學生轉變成教師,從孩子成長為大人,廷軒認為,身為教育工作者有很好的機會去思考「自己是如何長大的」這件事。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可能對未來的自己有所期待,期待自己是大人時能夠更成熟,或是擁有某些理想的特質,然而當我們長大時,我們卻可能與自己曾經期待成為的模樣有所不同。廷軒建議,當我們遇到理想與實際的落差時,我們可以去思考問題背後的原因。比如一位教師可能認為與孩子發生衝突時,自己能夠平靜溝通;然而現實中與孩子有爭執時,自己卻無法冷靜地聽取孩子的真實想法。這或許是因為教師自身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遇過師長以平等的身分和態度對待自己;又或是在不自覺地吸收了傳統的權威價值觀。確實,轉變並不容易,甚至有時在經歷一些轉變的「成長痛」。然而在我們做出不一樣選擇的同時,我們也能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每個人的心中,或許都有一個自己理想樣貌。提到心中理想的自己,廷軒認為要結合三個要件,才能成為心目中理想的大人。三個要件分別是:正視問題的眼睛、願意解決問題的雙手,以及能夠愛自己也愛別人的心。關於上述三者的涵義,有正視問題的眼睛,目的在於釐清問題根源;有願意解決問題的雙手,就能夠發揮實際行動、解決問題;最後有愛自己也愛別人的心,則能夠讓我們在行動時不忘體恤、同理別人。廷軒補充到,之所以是「願意解決問題的雙手」而不是「大腦」,是因為「願意」這件事情永遠都是從手上做出來的。只有努力去落實行動,才能為教育帶來真實的改變,同時在行動的過程中,也能讓更多人瞭解到解決問題和帶來改變是可能的。

乘風破浪、向前航行

「願我們永遠有定錨的肯定,也有起錨的勇氣。」

 

  穿梭於教學場域,即有如船隻於航行於海面上,海面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滔洶湧,即使有時天候與方向並不明朗,我們依舊能懷著日益堅定的態度和勇氣,在教育路上一同向前航行。採訪過程中,廷軒也勉勵在追夢過程中的每個人:「願我們永遠有定錨的肯定,也有起錨的勇氣」

  所謂「定錨」,是指當船在航行的過程中需要暫時停泊時,我們會將把船固定在靠岸的前灘上,使船隻穩固。而當定錨的概念延伸到教學場域時,則是指下決策和確定前進的方向。當我們為此感到忐忑不安時,我們會需要一些內在對自己的信心和肯定,相信自己能夠找到理想的努力方向,然後將錨定穩。而「起錨」,則是指看準時機後要勇敢地行動,發揮果決的行動力。當訂定了明確的目標,或是認為事情不能再耽擱時,我們就該採取行動、勇敢將錨拉起,揚帆起航。

  即使未來在追尋理想教育的海面充滿未知與不確定性,廷軒和禮德旭依然會選擇懷著擁抱挑戰的勇氣,在航行的過程中,讓更多孩子與教師成為夥伴,因為有了夥伴,再困難的航程,都可以跨越。

撰文/楊念恩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分享出去

分享至Facebook
臺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

臺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

我們期許有⼀天,⼈⼈皆可以享有平等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始終存在經濟、社會、城鄉落差,我們希冀可以盡⼒弭平結構性差距,讓資源得以觸及到更多有需要的⼈。

每個⼈不⼀定出⾝在同樣起跑點,但我們希望可以努⼒陪伴他們到⼀樣的終點。因此,我們開啟了「臺⼤升學輔導種⼦計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