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是不斷認識自我的過程──何懿哲同學專訪

  談到自學,許多人或許會抱持好奇的態度,自學等於不用上課嗎?為甚麼不去學校就好?這樣會不會跟學校脫節?雖然大眾普遍對自學不太了解,然而,自學生一直在做的事其實是 108 課綱中耳熟能詳的――自主學習。

  本次採訪有幸邀請到自學 12 年的何懿哲同學,經過自學的歷練後,他將在今年(2022 年)九月進入東華大學縱谷跨域書院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就讀,除此之外,他目前也正經營著自己創辦的獨立刊物(〈因為我們年輕〉We are young,以下簡稱小誌),本次採訪希望藉由他 12 年的經驗帶給身在 108 課綱第一線的學生啟發,讓體制內的學生不再對自主學習陌生。

圖/何懿哲同學與其他小誌成員合影

為甚麼要自學?

        說起何懿哲當初為何要自學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父母,因父母希望能夠自己教育小孩、建立與小孩關係和信仰價值觀。懿哲從小就開始自學,他的父母認為,學校裡的同儕壓力容易造成孩子太早學到一些不該學的東西,例如髒話等。有趣的是,父母當初的規劃僅在國小時期在家自學,後來升至國中、高中時,懿哲卻希望繼續自學以便完成自己想做的事,然而父母仍希望懿哲在課業上取得一定成果,這讓懿哲在國中時受到許多課業和理想之間拉扯,上了高中後才開始全力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想做的事。如今回想起來,懿哲坦言其實有點後悔,沒有回到學校好像少了點青春,少了點和其他同儕互動的機會,如果再讓他選擇一次,或許他會選擇高中時回到校園中,然而回首過往,若不是持續自學,懿哲也不會創辦小誌,儘管自學少了「校園的青春」,但懿哲覺得青春其實是可以自己定義的,不一定校園生活才是青春,在自學的旅途中,懿哲也有屬於他自己的青春。

自學生的日常

        因為時間的彈性,自學生可以自由規劃自己的時間,比如說,一般上課時間他們便有可能出現在餐廳、賣場、甚至是觀光景點,也因此自學生出門時常被投以好奇的眼光。起初,他會嘗試跟對方解釋何謂自學;後來,太多人詢問他便略感厭煩,因此用請假和大學生等理由避免更多的疑問;然而,最後他適應了這些疑問,回到當初解釋的場景,不過,此時此刻的心態已經較以往寬容。懿哲提到,有些人對自學生生活的印象是「規律」,然而實際上的自學生並非如此。國小國中時,懿哲曾參與過自學團體,他們會上傳彼此的課表,並追蹤每週課表的完成率,不過,這種方式對懿哲的幫助不大,因此高中時,懿哲先制定半年的學習計畫,訂下目標後再細訂每周的待辦清單,並且在一天結束後簡單的安排接下來幾天要完成什麼事情。由此可見,自學生的生活是很彈性的,並非規律得一成不變。

自學生的學習

        回想起國中時,懿哲也曾購買許多參考書自修,雖然是自學生,當時仍希望跟上學校的進度。到了高中時,懿哲的學習方法變得靈活許多,與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士組成自主學習社群、參與線上課程、閱讀各式書籍等都是懿哲獲取新知的方法,其中懿哲也認為,創辦小誌和經營自媒體也是他學習的方式,對他而言,學習不僅在課本上,學習還可以在網路上,更可以在生活與社會之中。

        在懿哲的自學生涯中,創辦雜誌是影響他很深的經驗,訪談中,他略帶羞澀地表示創辦雜誌改變了他的人生,隨後又覺得這樣講太像勵志電影。簡單的梳理過後,懿哲說到,以前的他是個不敢上台講話、上台演講會結巴的人,但在獲得第一次分享會的機會時,他下定決心要突破這個難關,後來他也確實努力做出改變,其中因為創辦小誌他不僅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文案撰寫、溝通、寫作等能力也在這當中培養起來。創辦雜誌除了對懿哲的人生有一定程度的翻轉,也提供他探索未來的機會。他認為自學生也在尋找自己的未來,不論是自學生或體制內的學生都需要面對未來,只是自學生比其他人來得早,一般人可能還在糾結大學要讀甚麼科系時,自學生就已看到更遠的未來,然而這並不代表自學生會比較早找到未來的方向,能確定的只有他們比別人有更多的時間探索,而創辦雜誌便是懿哲在找尋未來方向的重要探索。

未來?大學?

        「自學是不斷認識自我的過程」,懿哲以這樣句子形容自學。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十分了解自己,卻可能在某一個當下發現原來自己還有連自己都不知道的一面,現階段的懿哲希望成為一個全方位的獨立雜誌人,對他而言,這反而讓他不受限於大學的科系,因此他綜合學程、地緣、環境和學費等因素後,在特殊選材正取的學校中,他選擇國立東華大學縱谷跨域書院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四年制不分系)。

  懿哲提到,參與特殊選材的學生需要有獨特性、行動性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且對未來要有大致的想法,並為了這個目標去實踐腦中的藍圖。

  關於上大學後想做什麼事情,懿哲提出兩個版本,首先關於隱藏版答案――他想在大學談一次戀愛,他笑稱家人也同意,甚至看到他和異性有比較密切的互動時也會「關心」一下。而公開版的大學待辦清單――懿哲說他想參與社團、組樂團和體驗宿舍生活,因為大學是出社會前最後一個能感受群體生活的機會,他想好好把握這段時間,利用東華大學的地利之便去看海、體驗衝浪和其他戶外活動。

圖/何懿哲同學

小誌的經營

  最後我們和懿哲談到小誌的主題,懿哲不諱言的說,每次出刊前討論最久的問題便是印量,起初,沒有資金的他們只能自掏腰包,直到第二季開始才開始用募資的方式,避免虧本。而小誌的發展是懿哲覺得創辦前和創辦後落差最大的地方,原本懿哲自己的想像和夥伴的想像有所不同,然而在經過廣泛討論和多種靈感激盪後,小誌走出自己的特色,他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如此,小誌的發展才不會被一個人的想法限制,未來也有更多的可能性發生。

  說到團隊碰到的困難,第一季時有分工不明確的問題,這樣的問題造成團員找不到存在感,因此變得有些消極。而到了第二季,較為精細的分工解決第一季的問題,但隨之而來的是團隊工作機械化,大家開始找不到熱忱,效率也降低許多。

  另外一個從第一季到第二季都有的問題是――溝通。溝通一直是團隊中存在的問題,團隊內溝通的過程需要確保雙方認知在同個水平上,更需要清楚明瞭的溝通方式,才能讓彼此明白對方的意思。對於這些困難,懿哲並沒有明確的解決方法,但是他提到他覺得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群人有相似的價值觀,並且對事情有共同的看法,做起事來也會輕鬆許多,像是第二季的核心價值便是――年輕是種選擇,自我是一種態度,當團隊夥伴們有共同的信念基礎,在溝通上也能更有同理心和效率,小誌也期望在這個基礎上連結更多的讀者,讓讀者看到實踐的態度與價值。

結語――因為你我年輕,我們都能走出不一樣的 WAY

結束時,懿哲以「Just do it!」鼓勵現在的高中生,因為創辦雜誌的契機就是這句話,一開始的他有很多顧慮,但後來他發現,開始做了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成果,現在學生很容易被自己侷限住,不妨先天馬行空地丟出想法,接著從想像的過程中抓回現實面。因此懿哲鼓勵現在的高中生先勇敢想,再勇敢做,期待每一位高中生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

撰文/林希恩

了解更多--關於本文專訪人物:

圖/何懿哲同學、其他小誌成員與小誌 <因為我們年輕 We are young> 合影

圖/何懿哲同學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分享出去

分享至Facebook
臺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

臺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

我們期許有⼀天,⼈⼈皆可以享有平等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始終存在經濟、社會、城鄉落差,我們希冀可以盡⼒弭平結構性差距,讓資源得以觸及到更多有需要的⼈。

每個⼈不⼀定出⾝在同樣起跑點,但我們希望可以努⼒陪伴他們到⼀樣的終點。因此,我們開啟了「臺⼤升學輔導種⼦計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