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見特殊教育的資源黑洞—由國小生融合教育的視角出發

撰文/李晴

        身處台灣的我們,也許習於社會對菁英教育的推崇,認為將國家資源提供給最有潛力、發展可能性較大的人才,固然是天經地義的合理政策。然而,升學主義至上的簾幕後,卻有一群難以發聲的孩子,在學習的路程中,默默與身心障礙對抗。他們比誰都更需要師長、學校,甚至是社會的協助,只為在坎坷的求學過程,求得「跟上同儕」的標準。

        我們著眼在不需費盡心力在準備課業,便能取得滿分的資優生,將掌聲、目光,甚至於各種最優質的師資與硬體設備,都投注在這群人身上。而另一群孩子的教育需求,卻始終無法被滿足,因為特殊教育的人力資源太過稀缺,導致孩子學習上的問題無法被老師與學校回應,更蔓延至整個特教生態。今日,我們將與一位接受融合教育的國小生,站在同一處,看見特教與資源班人力不足,對於身心障礙學生所造成的實質影響。

特殊教育在做什麼?

        特殊教育主要針對身心障礙的學生,提供集中式特教班、融合教育與巡迴輔導的教學方式。集中式特教班可能依據學生狀況進行分類,如聽障班、智障班;融合教育則是將身心障礙學生安置於普通班,僅挑選特定時段,前往資源班進行課業相關輔導。巡迴輔導又是另一種教學的服務形式,由巡迴老師到定點觀察、輔導學生的情況。

                圖片來源:撐起特教生的那雙手——師生比長年失衡,資源班教師身負重擔(參考資料3.)     

如何評估孩童是否需接受特殊教育?

        特殊孩童進入國小之前,會進行鑑定安置。經由資源班老師評估,進行個別化教育計畫(IEP)會議,學生家長也會到場參與,並針對孩童進行各式評量,如:智力測驗、發展量表、適應行為量表等,再根據測驗結果與師長的觀察,決定孩童是否具特教生的資格,送入特教專班,或者採融合教育,留在普通班,並於早自修等非正課時間,進行抽離式教育  。

實行現況

        根據特殊教育通報網於107年的統計資料,台灣特教仍以融合教育為主,約有九成的身心障礙學生安置於普通班,只有特定時段會抽離至資源班課輔。並非每所學校皆有設置集中式的特教班(如淡水地區,僅有兩所國小開設特教班,分別為新市與淡水國小),其餘學校只有開設資源班提供特教服務,輔導被評為「有需求」的孩童,而這些孩童大部分的科目仍是與普通班一同上課。即使孩童取得特教生資格,有優先進入具特教班學校的權利,但若該地區的特教班人數有限、無法招收所有特教學生,這些孩子也只能留在普通班接受融合教育。

        由此已可窺見特教的人力資源匱乏,不僅如此,近來孩童的教育需求也愈來愈受到重視,可能原因有以下兩點:少子化導致家長更加留心孩子、醫療進步使得孩童的身心問題較早發現。如早產兒在出生後六個月便會有專人評估,有需求便盡快進行早療。即使如此,如非早產的孩童,多數也要待到國小入學,才容易留意到語言、肢動的問題,再尋找醫師做專業評斷。

        這次受訪家長的孩子—廷君,便是早產兒,進行早療的過程,每年都會到醫院或診所重新請專人評估。因為個案的肌肉張力不足,日常移動到其他教室、上廁所或拿取東西,需要其他人的協助,故校方安排助理阿姨幫忙。同時,其握筆書寫困難,視力較弱,具有視知覺不協調的情形,也能請助理阿姨協助其抄寫課堂內容。

        廷君當初進入國小,被安置在普通班,與其他同學一起上課,僅於早自修時段,抽離至資源班練習國語、數學科目。然而這個評斷結果,卻開啟了廷君與家長爭取資源的路程。

上課要在普通班還是資源班?融合教育的關鍵問題—廷君的故事

        廷君入學的第二天,老師便希望他在正課時段,也能抽離到資源班。因為老師教學速度偏快,廷君在書寫上的困難,使老師覺得自己的教學方式沒辦法顧及他,所以希望不僅早自修,廷君在國文、數學等正課時段,也能到資源班慢慢學習。

       不料,資源班老師表示,廷君的智力評估正常,也有助理阿姨提供協助,應留在原班上課。否則資源班教師人力不足,如需照顧廷君的書寫狀況,將會無法負荷。於是,針對廷君該至何處上課,普通班和資源班老師意見分歧,家長也很是無奈。

        普通班老師認為自己並未受過特殊培訓,也沒有遇過這類孩童的經驗,不知從何教起,因此認為將廷君送往資源班才是正確的選擇。但資源班老師礙於人員不足,無法提供更多孩童在正課時間,到資源班「慢慢學習」,所以只好將孩子推回普通班。

        廷君的家長也明白,孩子在無法補習的情況下,已經落後其他預習過課程的孩子,書寫與視力上的障礙,也並非是助理媽媽協助其握筆、代寫,便能解決學習差異的問題,所以孩子留在普通班上課,確實也有跟不上進度的疑慮。

       在教師、家長的兩難之下,廷君從一年級孩子的視角,只看見自己上課第二天,就要被從普通班趕走了,讓他覺得「連課都還沒上,老師馬上就不喜歡我。」感到相當挫折、缺乏自信。

        即使針對孩子究竟要到何處上課的議題,家長與普通班、資源班老師反覆溝通數年,卻也無法達成良好共識。長年下來,家長更是覺得個別化教育計畫(IEP)會議的用途,只是流於表面形式、讓家長簽字而已。雖然教育局提供「第三方評估」的方案,但是當家長與資源班老師提及這個方法,卻讓老師備感壓力,認為家長太過強勢。


        資源班老師在協助孩子、評估個案、處理行政的事務中,身心壓力皆大。不僅是資源班內部人員不足,由於資源班與普通班教師比例懸殊,在學校中也屬於弱勢,較無發言權。他們可能受到普通班師生的歧視,也經常遇到特教班老師拒收學生,或者如廷君的故事,與普通班老師互踢皮球。資源班老師與普通班相比,對應師生比較少,也因此須負責更多的行政業務,但是學生個體差異性大,教學上更為困難、也較缺乏成就感。資源班老師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遇到家長熱心為孩子爭取權利的同時,也會更容易感到緊張,並將此解讀為施壓。

        教育部針對特教法規造成校方的行政負荷,也在特殊教育中程計畫中提及:「學校端每年耗費大量時間在準備評鑑資料,使相關老師人員無法即使提供特殊教育學生之必要協助。」

由於工作負擔過重,以及人員的不足,資源班的實務也有諸多困難,難以處理。

資源班實施混齡教育,教材僵化無法適性調整?

        現在資源班採混齡教學,同一時段多年級的學生擠在一間教室,人力不足的情況下,老師可能從一到六年級都要教。針對不同年級,各自有一份依普通班課程簡化而得之教材,讓學生練習完畢後,由老師協助批改、講解。然而,每位學童在早自習的期間,只能分得短短幾分鐘的協助;統一規格化的教材,也無法因應不同狀況的學員,做出適度調整。

       以廷君為例,該資源班於早自習時段,共有兩位五年級的同學。廷君為肢動障礙的學童,由於手部肌肉無力、難以握筆,將數字重疊書寫在同一位置,導致運算困難,故數學教材中的「算式填空」可以幫助其將不同數字寫入應在的格子,有助於計算。另一位則為自閉症的男孩,書寫流暢但是理解困難,無法清楚知道自己寫下的內容為何。而這兩位學童,卻是使用相同的教材,老師無暇顧及每位孩子的情況,更遑論是替不同障礙的學童,編寫合適的客製化教材。

        因此,在教師人力資源不足之情況下,早自習抽離至資源班的課業輔導,效率不彰。教師無法為孩子重新上課,甚至連補救教材的編制,也難以對應到各個孩童真正需要幫助的癥結點,導致師生投入精力在資源班的課輔,孩童卻依舊無法跟上普通班的進度。


        不只是資源班的課輔幫助有限,普通班老師受台灣補習風氣影響,教學也從「實打實的從零加起」轉為「複習概念和題目」的方式。有些老師上英文不再從字母教起,直接帶句子。但是對於融合教育的孩子而言,補習班考量人力與時間成本,無法多撥出一個人力照看他們,經濟效益不足的情況底下,被拒收的可能性更大。 

資源班實施混齡教育,教材僵化無法適性調整?

       個案的爸爸說:「我不是不讓他去補習班,是我沒有辦法讓他去補習班。」個案家長尋遍補習班,在四處無門的情況下,只好轉向特教家教網,即使如此,也經常被以「地點太遠」、「交通成本過高」為由婉拒。

        有些家長更可能因為經濟困難,無法提供孩子額外的資金補習,也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狀況。導致資源差距擴大,一邊是智力正常、到補習班上課的普通班孩童,另一邊則是先天在學習層面遇到諸多困難、又無法接受補習班教育的孩子。

老師也不熟知特教資源的申請流程?政府與校級資訊不流通—廷君的大字書事件

        廷君的視力較弱,一般教科書的字體過小,需要使用大字書。當初家長帶著他跑了兩三間醫院,請專業眼科醫師評估,視力介於0.4-0.5之間,未達政府規定的標準0.4以下,因此無法申請大字書。醫生表示,其實0.1-0.5的情況,所造成的視力障礙差距不大,皆無法看清一般書籍之字體。

        即使家長聯絡書商,希望自行購買大字書供孩童使用,卻被書商婉拒。礙於教育法規的規範,大字書未經視障者通報系統,不得任意買賣。

著作權法第53條: 以增進視覺障礙者、學習障礙者、聽覺機能障礙者或其他視、聽覺認知有障礙者福利為目的,經依法立案之非營利機構或團體,得以錄音、電腦、口述影像、附加手語翻譯或其他方式利用已公開發表之著作,專供視覺障礙者、學習障礙者、聽覺機能障礙者或其他視、聽覺認知有障礙者使用。

        一年過後,家長因緣際會和一位在市政府工作的朋友搭上線,請對方詢問教育局才知道,只要經由校方申請視巡老師到校,評估孩童情況,即使不符原訂標準,依舊可以提出需求。於是家長向學校尋求協助,發現校方也不清楚取得大字書的相關規範,後來提出申請、讓視巡老師前來評估。最終,經過一番波折,廷君才獲得大字書的資源。

       教育局重視孩童的學習狀況,應該更加願意提供資源給有需求的學童,但是提供的資源與服務、申請辦法及流程,皆不夠公開、透明化,導致家長不知道可以申請什麼資源,而學校老師更是連自身所能夠提供的幫助、管道,或者爭取資源的流程都不清楚。可見資訊封閉的情況已經影響教育現場。


        如果,家長自身難以為孩子爭取應得的權利,資源班的師資與教材也不足,無法為孩子提供客製、合適的教學方式,那麽想辦法進入特殊教育的專班,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嗎?一位女兒就讀資源班的教務主任是這麼說:「如果去特教班,會更慘。 」

集中式特教班的教學目標?

        這位女孩相比廷君,在肢動與各方面都更為辛苦,但是身為父親的教務主任,仍舊將其送往融合教育的資源班,因為特教班的教學是以「生活自理」為目標,而非「學科項目」。針對經過智力評估進來的學生,教師會以協助其培養謀生能力為主,因此將學業進度簡化再簡化,一本課本能讀多少算多少。相較於普通班,特教班進度十分緩慢。老師只能依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在有限範圍內,盡量多教一點。

        目前的特教班,也並非著重於按照學生個案調整其相對應教材,而是師生比的調控。

        如此下來,特教班將與普通班的孩子,距離越拉越遠,最終考取大學的管道也各自歧異。若是讓孩子留在資源班,雖然學習緩慢、總是在追趕普通班的進度,但是接軌的機會較大。

如果孩子智力不行,家長會願意讓他去唸特教班嗎?

       廷君的家長表示,若孩子狀況果真如此,自己願意讓孩子到特教班,學習生活自理能力。

       僅管早期,外人看見家庭中有「啟智兒」,便會以「家裡出了一個傻子」形容,家長與孩童被充滿歧視的社會眼光評價。現在,父母觀點與社會風氣逐漸改變,更加願意包容、接納不同孩子的學習狀況。

        廷君的家長認為,考量到孩子的未來規劃,不應短視,只看見孩子在課業學習上落後他人,未來無法飛黃騰達、大有成就。而是為孩子長大後的生活著想,讓其成為能夠照顧自我、具備謀生能力的成人,因此看重生活自理能力的教學,也是必 須的。

為何我們應該投注資源、協助這群孩子?

        廷君家長感慨萬分說道:「政府對於這些小朋友的正視,很重要。如果願意投注更多資源和關注,把這群孩子教好,以後他們將會對社會有所貢獻;如果沒教好,則是對社會的一個負擔。為什麼不讓他以後對社會是有貢獻的?目前的教學系統和資源不足,一定會造成惡性循環。等到他們長大以後出去,要生活要工作,他們生存情況遇到困難怎麼辦,一定又會變成社會負擔。屆時,又需要更多的社會資源補助。如果政府、學校現在把他教好,培養足夠的能力,將來可以自力更生,就不用這麼多的社會資源來供給,可以把資源讓給更需要的人。」

        筆者身為廷君的家教老師,有幸從孩子身上體認到特殊教育的資源匱乏。每每造訪家庭,看見媽媽攙扶廷君站起,手把手拉著他,步入書房的背影,倍感心塞。即使參與了台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仍然從每週一次的身影,接收到屬於這群孩子的無力感,充斥著他們的日常與學習。

        期許更多人能夠看見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也許,對於生活平順的我們,距離太過遙遠,難以想像班級內個位數的身心障礙學生,或者人數較少的特教班,為何需要大量的人力與資源。不過,越是順遂之人,本來就具備了較多優勢和資本,比起齊頭式平等的追尋、菁英教育的堅持,我們也應注意到不被關注的另一群孩童,只有將人們的焦點轉移到需求之上,資源才能真正流向最有幫助的地方,彌平我們先天的幸運。

參考資料

  1. 朱惠甄(2019)。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對特教行政支持網絡支援服務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pt645
  2. 黃怡娟(2006)。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工作支持度之現況調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xpkb6m
  3. 陳宥菘, 甘媄心, 黑立安, & 詹湘淇. (2021, May 27). 撐起特教生的那雙手——師生比長年失衡,資源班教師身負重擔. 大學報. https://unews.nccu.edu.tw/unews/撐起特教生的那雙手-師生比長年失衡,資源班/
  4. 陳燕珩. (2020, September 22). 【老師課很滿】特教生硬塞普通班 桃園某國小擺爛謊稱「資格不符」. 上報.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1&SerialNo=96486
  5. 徐瑜. (2020, August 18). 【投書】偏鄉特教資源不足,受安置的特教生權益誰照顧?. 獨立評論.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9811
  6. 曲智鑛. (2016, June 30). 特殊教育,是積極的「差別待遇」. 獨立評論.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78/article/4467
  7. 何素華. (n.d.). 個別化教育計畫的設計與實施. 優質特教網. https://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ved=2ahUKEwjFuKeX0PL7AhWUyIsBHcwTBjUQFnoECBQQAQ&url=https%3A%2F%2Fsencir.spc.ntnu.edu
  8. 特殊教育中程計畫(107年8月至112年7月). (n.d.). 教育部. https://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ved=2ahUKEwjFuKeX0PL7AhWUyIsBHcwTBjUQFnoECBQQAQ&url=https%3A%2F%2Fsencir.spc.ntnu.edu.tw%2FGoWeb%2Finclude%2FGet_tfile.php%3FKeyID%3D3664&usg=AOvVaw05PecpTKV5mLZyp6bauntn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分享出去

分享至Facebook
臺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

臺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

我們期許有⼀天,⼈⼈皆可以享有平等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始終存在經濟、社會、城鄉落差,我們希冀可以盡⼒弭平結構性差距,讓資源得以觸及到更多有需要的⼈。

每個⼈不⼀定出⾝在同樣起跑點,但我們希望可以努⼒陪伴他們到⼀樣的終點。因此,我們開啟了「臺⼤升學輔導種⼦計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