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演變有多大?──《誰是台大學生?》論文與數據解讀

撰文/黃子竣

談論到臺灣高等教育的研究,或是Dcard/PTT上的引戰話題,具有強大學術影響力且被經常引用的論點支持即屬臺大經濟系駱明慶教授所撰寫的《誰是台大學生?》聯考版(1954~2000)與多元入學版(2001~2014),以及同為臺大經濟系的林明仁教授掛名與其學生沈暉智所撰寫的《論家戶所得與資產對子女教育之影響》,《誰是台大學生?》專注於學生「學籍」與「地理位置」上對進入臺大就讀的影響,而《論家戶所得與資產對子女教育之影響》則是以學生背景的「家庭收入」去著墨就讀國立政治大學的統計數據,本篇主要介紹《誰是台大學生?》多元入學版論文內數據與多元入學形式演變對入學臺大的影響,試圖試探當今教育演變對入學臺大的學生各層面之綜合影響。

在《誰是台大學生?》1.0版(聯考版)時期,早期「一試定終生」、仰賴「聯考分發」管道的學生入學比例占據大多數,以1.0版數據為例,聯考分發入學臺灣大學的學生比例佔90%以上,且光外省省籍共占約36%,且約 82% 的台大學生來自考試前 20 名的全國高中,除去少數例外以外,多元入學管道幾乎沒有的情況下,聯考為僅有進入台大的途徑。

反觀《誰是台大學生?》2.0版(多元入學版)時期,自2000年以後,我國大學招生制度自2002年實施「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以此正式宣告長達48年僅以單一聯考成績作為錄取依據的「大學聯考」時代的結束。在多項制度的修定與引入下,「繁星計畫」、「個人申請」、「指定科目考試」到如今「分科測驗」,入學管道逐漸分流,以下圖為例:

過去20年,多元入學制度多元化學生的入學途徑,如 ① 合併2002年推出之「學校推薦」與2007年推出之「繁星計畫」的「繁星推薦」,以在校成績百分比為參考標準,學測成績為輔作為入學標準參考;② 2002年推出之「申請入學」演變為2004年推出之「個人申請」,以學測成績為主,個人備審資料與學習歷程檔案為輔作為入學(面試)標準參考 ③ 自1954年「大學聯考」演變為2002年推出之「指定科目考試」再演變2022年之「分科測驗」,將原先十科自選科目(國文、英文、數學甲、數學乙、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物理、化學、生物)考試調整為八科(數學甲、數學乙、物理、化學、生物、 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試圖分流不同學群的入學科目採計。

科系性別比雖逐漸平衡,其分配仍符合傳統價值

多元入學政策下,個人申請始終是臺大女性入學錄取較少的管道,而繁星計畫自推動以來,卻為女性入學錄取較高的管道,原因未有數據支持而難以推知。

下表節錄自《誰是台大學生?》2.0版,顯示臺大2007~2010年引入「學校推薦」、「繁星計畫」制度的性別比例,考試分發仍占多數(67%)、個人申請次之(23.5%)。性別比前三低分別為電資學院(14.03)、理學院(16.58)、工學院(26.72);性別比前三高分別為文學院(71.48)、社科院(62.61)、法律學院(58.10),且透過「個人申請」管道申請的女學生比例最低,「繁星」為最高。

下表節錄自《誰是台大學生?》2.0版,顯示臺大2011~2014年合併「學校推薦」、「繁星計畫」的「繁星推薦」入學申請的性別,、考試分發雖占多數卻逐年下滑(54.7%)、個人申請次之卻大幅上升(36.4%)。性別比前三低分別為電資學院(14.48)、工學院(15.98)、理學院(25.93),與2007~2010年維持一致;性別比前三高分別為文學院(69.29)、社科院(60.82)、法律學院(56.69),有逐漸平衡性別比的趨勢,然而就以資料而言,各科系之性別比且透過申請管道申請的女學生比例維持最低,繁星維持最高。

畢業高中集中度趨緩,繁星推薦緩解高中職教學發展不一

以下表顯現2001~2014年畢業高中集中度的變化,前5所畢業高中的集中度雖然仍高居40.0%以上,但有逐漸下滑的趨勢,前10、20、30、40所畢業高中集中度都有顯著下滑的趨勢,且隨高中總數增加的情況下,「縮減城鄉教育差距」此項「繁星計畫」目的得到某種程度上的落實。

若放大以2011~2014年前20名畢業高中細分,仍以臺北市知名高中為頂,如建國中學、北一女中、師大附中、臺中一中、武陵中學及比例最高之薇閣中學為首,其餘大多為各縣市之第一或第二志願重點高中。

縣市集中度趨緩,繁星推薦緩解非重點縣市教育發展不一

以下表為例,台北縣市(今新北市、台北市)合計占比台大學生仍約於50%上下,即使呈現下降趨勢卻仍占比相當大的比例,以2011~2014年數值為例,排名依序為台北市(30.60%)、新北市(19.37%)、桃園縣(今桃園市)(8.19%)、臺中市(7.15%)、高雄市(5.34%)為台大入學學生重點縣市。除去前5大縣市,其他縣市合計比例處於上升趨勢,顯現多元入學管道對非重點縣市教育發展差距的緩和。

而若以機率談論各縣市學生進入台大就讀的可能性,以下表2011~2014年為例,台北市學生進入臺大就讀的機率為台中市的2.23倍,為台北縣(今新北市)的2.71倍,為桃園縣(今桃園市)、高雄市的3.68倍,顯現即使前5大縣市比較下,臺北的教育資源仍舊有嚴重傾斜的現象,相較其他非重點縣市而言,台北市相較於XXX的機率高達XXX倍,臺北教育資源再非5大縣市比較下,臺北的教育資源有更嚴重傾斜的現象。

平均家庭收入穩定高於全國平均15%,四分位距逐漸拉大,貧富差距M字化

下表為例,以3年為週期,入學台大學生家庭收入與全國平均收入以類似比率成長,其中以個人申請學生家庭收入最高,繁星推薦家庭收入最低,並臺大平均家庭收入平均高於全國平均收入15個百分點,顯現教育某種程度上與家庭收入有一定相關性,使家庭收入能高於全國平均。

以家庭所得百分比圖為例,2011~2013年前5百分位最頂標得家庭收入百分位占比仍高達34.77%,拉高整體平均,雖然比例呈現下降減緩的趨勢,但以四分位距視角來看,前25%所佔據的百分位比逐漸擴大,顯現臺大學生家庭收入呈現金字塔頭部靠攏且M字化的趨勢,吉尼曲線變陡。

筆者結語—考大學是場長期賽跑,與自己的努力和解最重要

通篇總結:

           1) 科系性別比與性別既定之印象相符,顯示傳統價值對科系選擇之深入程度

           2) 繁星計畫對減緩城鄉差距上有一定程度貢獻,但政策執行成本等政治操作難以衡量與規範

           3) 學生家庭收入與GDP成長相符,家庭貧富差距有逐漸擴大的跡象

此篇文以《誰是台大學生?》2.0版為數據依據,囊括多元入學管道的演變、性別、畢業高中、縣市等多方因素對入學臺大的學生做統計數據上的解讀,駱明慶教授自身濃厚的計量經濟學底子能夠寫出更好更專業的論文,但此篇通篇使用非常簡易的語言就能夠讀懂臺大學生的性別占比組成、家庭所得占比組成、縣市占比組成、甚至是進入臺大就讀的機率,雖然內文對家庭收入仍有所限制,如家庭收入之全距、四分位距數值為何,因《誰是台大學生?》2.0版內無收入數額等相關數據,僅有百分比數值,統計上難以推估,但以此揭露論文數據上的限制,希冀日後能有更多教授參與研究並推出更多相關論文,以促進教育發展。

相較於1954年聯考時期「一試定勝負」的時代,如今隨多元入學政策的引入,使得指考(聯考)的影響力逐漸式微,多個非直轄市出生的學生能有更高機率以繁星推薦入學頂尖學校,雖然論文未提及原住民之入學情形、其餘頂尖大學如清華、交通、政治、成功大學等入學學生之數據,僅以臺灣大學學生之縣市地區、畢業高中、家庭收入做分析,然而藉由駱明慶教授的《誰是台大學生?》論文的圖表,使我們能夠一窺臺灣現代之入學政策的政策演變與影響,為下一代或下下一代之入學政策提供資訊與反饋。

雖然本文將臺大入學學生以數字量化其因素,但究其每個學生個體,每位台大學生勢必經過一定的努力與付出才能成功進入臺大就讀,即使未達到門檻,仍有其他頂尖大學,甚至海外大學能做選擇,且多元入學政策僅展現臺灣境內之高等教育,並未顯示向海外求學學生們的相關資訊,然而這也展現多元入學的價值所在。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分享出去

分享至Facebook
臺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

臺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

我們期許有⼀天,⼈⼈皆可以享有平等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始終存在經濟、社會、城鄉落差,我們希冀可以盡⼒弭平結構性差距,讓資源得以觸及到更多有需要的⼈。

每個⼈不⼀定出⾝在同樣起跑點,但我們希望可以努⼒陪伴他們到⼀樣的終點。因此,我們開啟了「臺⼤升學輔導種⼦計畫」。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