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若謙
我國教育部在民國 108 年開始實行新課綱,而「學習歷程檔案」是其中的一項重點項目,根據教育部表示,其最終目的是透過教師認證與歷程時點紀錄,更加提升目前即已在個人申請中使用的備審資料效力,同時也藉由資料系統化,讓大學審查者更能有效地看到學生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時的學習表現的特色亮點、成長歷程與發展潛力。而到了 2020 年,「要求移除學習歷程檔案」的相關提議通過了附議門檻,由此可知學習歷程檔案的反對聲浪並不小,故以下將針對學習歷程檔案的實際運行成效進行驗證,探討其是否確實達到原施行目的,並對此提出相關疑問以及建議。
學習歷程檔案的建立方式主要是依靠電腦以及基本的資訊處理能力將個人的備審資料系統化,不過根據遠見雜誌的相關採訪文章內容,有教師反映偏鄉地區的資源大多與都市地區有所落差,首先在偏鄉學校學生家裡普遍沒有電腦等設備,故無法讓其長時間使用電腦以完成圖文或是影音的製作,金山高中歷史老師王怡文更表示,相較於都會區班級數多、老師也多,以金山高中歷史科而言,老師只有兩名,不管是一般課程,或是多元選修等,在課程議題延伸設計上,想法難免有局限。金山高中周圍沒有其他學校、地處偏遠,若要得到外援,或是老師去校外研習,耗費成本實在太高;就算期待校內其他科老師可以跨領域合作,但以物理老師而言,僅有一名,光準備本科內容就已分身乏術。
此外,為避免城鄉與貧富差距,大學審查學習歷程檔案將以校內課程為重,不希望學生額外去參加大量活動。但金門高中校長許自佑認為,學生需要多看一些事物,才可能有新的觸發,他強調,這並非贊同軍備競賽,但偏遠地區學生能接觸的課外知識與經驗就是較少,獲得的思考刺激也相對偏低。例如金門高中在離島,學生要參與本島活動,得要花費機票、住宿,成本實在太高。某些學校透過與大學合作,像是建中、北一女等明星高中,與台、政、師、交等八所大學組成聯盟,共同開出對準 18 學群的微課程,幫助學生多元嘗試。但對偏鄉學校來說,由於地處偏僻,想和大學合作非常困難。綜上述所言,偏鄉地區在師資與教育資源方面與都市相較之下也顯得相對匱乏,因而有增加社會階層背景所造成之差距的趨勢。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的記錄內容以課程成果與校內表現為主,教育部期望在學生準備學習歷程的過程中,學校以及教師能夠提供相關的資源、引導以及協助,但這樣的想法卻有著是否過於理想化的疑慮。不可否認的是,學校中並不是每一位老師都能夠公平地將時間與心力平分給每一位學生,並且有強化老師與學生「上對下的權力關係」的現象。根據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上「要求 108 新課綱高中課程移除學習歷程檔案一項」的相關論點、意見,有學生反應,學校老師甚至要求假日參加班級活動當作學習歷程,不可請假,若請假則可能受到處罰。各科老師以「為了學習歷程著想」,要求學生們在短時間內完成完成大量專題研究報告或是小論文,雖然對他們而言是個沉重的負擔,甚至未必符合每個人的學習歷程檔案規劃,但由於對學習歷程的不安,以及上傳資料需經過教師認證的緣故,使學生不具有太多的話語權,故不得不聽從老師的安排,因此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更是被限縮了許多。此外,學生想要完成的主題,大多必須仰賴學校提供相對應的資源,否則只能依靠學生個人能力或是原生家庭的經濟與背景,去尋求校外專業人士的協助。由於自主學習主題並無固定範疇,因此高中教師大多建議學生鎖定其大學目標校系,將該科系的專業相關領域作為核心進行發想。因此新課綱施行以來,學生大多以數學、化學、生物等學科為主軸,再由校方按照教師專長,為學生各自分配合適的指導教師,偶爾另有學生別出心裁,選定攝影、戲劇……等與學科無關的主題,因而面臨學習資源難尋的挑戰。除了校內表現之外,各項校外營隊、競賽等活動也時常將「能夠列入學習歷程檔案」作為吸引學生報名的宣傳要點之一,但這些活動大多所費不貲,動輒便是數千元以上,對於家境清寒者而言何嘗不是一大經濟負擔?
學習歷程檔案的用意是為了讓高中生進行自我探究,增加實作經驗,使學生掌握學習的選擇權而非被動接受安排,促使其提早摸索個人專長以及思考未來志向。然而事實上,大多數的學生尚未發展出明確的志向,而學習歷程檔案確實令他們不得不從高一開始就要從自主學習的主題開始發想,進一步促使其在各個領域中慢慢摸索。但學生同時亦對此產生困惑,現在自己所努力完成的自主學習成果,究竟是否符合未來申請的校系之要求?他們為了構思主題就必須花上一兩週的時間,在整個學期完成個人學習歷程的同時,卻又不斷地自我懷疑、惴惴不安,會不會自己花費了一學期的心力最後都派不上用場?
除此之外,也有學生認為完成學習歷程檔案的過程不但相當耗時,並且令他們在學期有限的時間內,除了課業之外又多了一份負擔,甚至可能會壓縮到學生的課餘時間,造成他們減少人際互動、培養個人興趣的機會。部分高中生表示,為了豐富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他們被迫放棄自己真正有興趣的社團,例如吉他社、滑板社、烘焙社、美術社……等等,轉而參加班聯會或是其他偏重於學術性的社團,導致所有的活動參與都變得具有目的性。
學生們的擔憂並非全無道理,因為學習歷程檔案的其中一個目的,便是為了避免因家庭資源不平等而產生的軍備競賽,故該上傳系統會在每個學期結束後關閉,並且限制學生每學期所上傳的檔案數量。但這同時也造成了學生只能從自己的經歷中挑選出「自認為與未來申請大學志向相符」的一部份檔案進行上傳,若是學生在高三申請大學時,突然因個人志向改變、考試失利、家庭因素或是其他考量,選填的科系與原先學習歷程檔案上所呈現的無關,那麼三年來所準備的心血豈非全數化為泡影?
對此教育部的聲明為:「學生如未上傳學習歷程檔案,或學生因故無法使用、或選擇不運用學習歷程檔案,仍可採現行 PDF 檔案制度上傳備審資料,進行大學個人申請入學,並不影響其報考大學的權益,惟該資料未經過教師認證,同時備審資料也缺乏數位化及系統化,建議學生須審慎評估。而從另一方面說,教育部也須維護學生可使用學習歷程檔案此一服務工具以提升備審資料品質,有利於個人申請時更有效展現個人學習軌跡、成長潛力、探索熱情、學習態度之權利。」根據教育部所述,換言之,即便學生還是能夠自行製作備審進行申請入學,因該資料未經過教師認證,故其效力、可信度卻不如學習歷程檔案。
筆者觀點
根據上述,學習歷程檔案可能壓縮了學生們生涯規劃的彈性空間。其實學習歷程檔案的上傳系統不必每一學期即關閉一次,並且不應限制上傳之檔案數量,讓學生紀錄所有的學習內容以及完整的過程在系統上,到了最後高三申請大學時,再對學生所提供給大學端的檔案數量進行限制,如此一來,除了可以達到原先「避免因家庭資源不平等而產生的軍備競賽或積點比賽之情形」之目的,亦能夠促使學生可以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於各領域中大膽嘗試,而不必在一開始就進行取捨,在最後選擇科系時也不必因爲之前的紀錄而有所限制或牽就,進而漸漸確立自己的未來目標,便不會白費時間與心力。
最後,我想要提出的疑問是,若是學生們為了完成學習歷程檔案而壓縮到準備考試的時間,並且學測亦有難度逐年上升的趨勢,如此一來,高分群勢必會切分得很細,光是在學測分數的部分就會決定篩選結果,那麼教育部所力推的學習歷程檔案的重要性是否便無法顯現出來?故應與學測考試配套,不過於刁鑽、難易度適中的考題,使考試成績具有鑑別度,則學習歷程檔案的成效方能得以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