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EMBA教授——李吉仁專訪】

  2018年成立的臺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下文簡稱為種子計畫),致力於改善教育不平等的現狀,願藉由解題與諮詢服務給有需求的高中生,以讓教育資源得以更平均分配給每一位學子。我們希望匯集具有同樣理念的大學生,共同為弭平教育不平等而努力。

  種子計畫作為一個剛起步的新社團,我們時刻檢視自己的軌跡,也冀望與更多人分享台灣的教育現狀。因此,我們展開這次的專訪計畫,期待在與不同人對話的過程中,一同思考共好的可能性。

  本次專訪,我們邀請到教育經驗豐富的李吉仁教授,和我們分享其長年耕耘教育的心得與建議。李吉仁教授於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台大EMBA任教多年,退休後任公辦民營學校(KIPP Inspired Schools in Taiwan, KIST)的董事,致力於推廣優質的教育,幫助學生培養在大學和社會上所需的知識與技能。

  我們期待透過這次的專訪,交流彼此對於教育現狀的看法,並從中檢視自己的行動帶來的影響力,進而思考如何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達成我們的目標。因疫情影響,這次的專訪計畫只得改用線上視訊會議的方式進行,但無損我們對於此次訪談的期待之情。我們帶著好奇心點進線上會議間,期盼在即將展開的對話中聽見教授分享其對教育議題的洞見。

從事教育的開端

  無論是身為大學教授,向莘莘學子傳授商業管理知識,或是成為教育性質基金會的董事,關心偏鄉教育的現狀,李吉仁教授皆與教育保持高度的連結。當問及何時決定成為大學教授時,教授笑言其實沒有特定的時機點,只是單純從「喜歡分享」的特質中,發現自己對於「用自己的方式教會他人」十分有熱忱,故而回到了大學校園。期待能培養學生與這個社會接軌的能力,在不同領域運用自己的專長發光發熱。

  至於自己的教學目標,李吉仁教授引用教育學家杜威所言:「教育即生活」,說明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更強調學以致用的重要性,並從而描述自己對於教學的想像。

  過去台灣常見的教育現場,多讓人聯想到講台上的老師單方面傳授知識,而底下的學生們孜孜砣砣抄寫筆記;但在李吉仁教授的課堂上,更著重學生的參與和回饋,將學習的主體還至學生。李吉仁教授認為「學習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故強調個案教學,並引導學生實際參與產業的行動變革,讓學生能在交流中成長,從實務中學習。

「教育不平等需要用系統性的方法解決。」

  由於均一教育平台的創辦者是EMBA校友,李吉仁教授因而認識了均一與平台理念,為關注教育不平等議題的動機埋下了種子。在擔任KIST董事的期間,教授更是實際接觸偏鄉小學的現況,因而看見台灣角落的教育困境。教授說道:「培育一個孩子需要舉全村之力」,教育議題的範圍涵蓋甚廣,造成資源分配不均的因素更是複雜難解,非一己之力即可改變,因此組織需集結不同領域的專業能力,長時間、有效能的投入,才終能看見影響力。

  談及系統性地處理教育議題,李吉仁教授分享三個致力於改善現狀的教育非營利組織,分別為培力教育人才的「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TFT) 」、重視內容產出以支持偏鄉老師教學的「均一」,以及著重在招募與培訓優秀偏鄉教師及校長,以公辦民營形式承接偏鄉中小學的「KIST」。此三個組織從不同面向切入教育議題,但同樣以相對完備的模式運作,期待透過系統性的方法,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同等優質的教育。

「一個人會不會成長,關鍵在於他的思維(mindset)」

  回到個人層次,我們也好奇人才應當如何追求自我成長。李吉仁教授引用《心態致勝》作者,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S.Dwck的觀點:這世界有兩種思維,一種人是僵固型思維(fixed mindset);而另一種人則是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ㆍ

  擁有僵固型思維的人相信能力是與生俱來,因此需要不斷證明自己高人一等,但若遇到挫折,就容易自我放棄,無法從失敗中學習。相對地,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認為,人能透過努力不斷成長,將挫折視為成長的必備關卡,強調終身學習與自我挑戰。

  李吉仁教授以其多年在台大的教學經驗指出,從小到大在分數的制約下,學生已習慣僵固型思維。尤其是台大學生,特別在乎第一名的頭銜,總是害怕失敗、小心翼翼的做選擇。上大學後,不再背負著升學壓力,許多學生卻開始失去學習動機。

  因此,對於高中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培養成長型思維。學習不該是為了達成某種成就,而是探索世界、追尋天賦的過程。到了大學階段,由於教授著重於專業教學,較少針對個別學生實施差異化教學。因此,李吉仁教授認為,大學生應該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並能自我調整最合適的學習方法。

制度對於教育不平等的影響

  自108課綱實施以後,學生從高一開始每學期需準備「學生學習歷程檔案」。除了記錄在學校的課程學習狀況,也包含多元學習表現,例如學生的幹部經歷、校内外活動、志工服務等課外學習。大學講求多元入學管道早已不是新鮮事。自2002年教育部正式施行「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之後,就徹底告別自1954年起,以單一聯考成績作為錄取依據的大學聯招制度。種種教育改革,目的都是希望能夠擺脫過去以考試為主的學習模式,鼓勵學生尋找自己的志趣與發展多元能力。

  然而,制度的改變將課外多元學習表現從申請入學的參考資料,轉變為必備審查資料,無形中加劇了教育不平等的鴻溝。李吉仁教授提到,為了展現課後生活的豐富,學生與家長容易誤以為課外活動越多越好;加上高中生大多沒有明確志向,只能先追求大量、廣泛的嘗試,變相讓資源相對不足的學生,無法投入額外的時間與金錢試探興趣,在這場資源戰中更為弱勢。

  李吉仁教授認為應從大學錄取端做出改變,提出對策向高中生清楚說明希望其培養的具體能力。同時,大學應該接納學生更多面向的課外活動,並提供更多

  認證方式。「不應該只有像奥林匹亞那種獎項,(學生)可能有更多不同的天賦。」李吉仁教授接著提到美國行之有年的大學先修課程(Advanced Placement,AP)AP提供大學與高中端建立連結的管道,給予部分高中生體驗大學科系課程的機會,也讓大學能從中挑選學習表現優良的學子。

  台灣其實也有相似的教育,但同樣並未普及。許多明星高中的資優班、科學班等,會安排額外先修課程,讓這些頂尖學子能更上層樓。當國家將資源盡數集中在這群大多來自都會區、擁有高文化資本的學生,就也變相排擠其他學生的學習權利。若能以在所有高中職學皆設有大專院校的先修課程,則或許能降低城鄉差距,讓學生無論出身背景都能提早自我探索。

學校以外,仍舊回到社會對於人才的想像

  「解問題的源頭還是要回到產業用人的標準」李吉仁教授無奈地表示。受到歷史因素影響,台灣自1980年代起,便以科技產業作為發展重心,「重理工輕人文」的社會氛圍不僅反映在大學科系的研究經費上,從就業市場的供需也可見一斑。點開企業的徵才網站,科系要求、相關產業經驗往往橫列在前,阻斷跨領域人才的發展空間,同時也決定了各個科系的定價更別提長年的產學落差,學術與社會嚴重脫節,讓大學教育的價值逐漸萎縮。

  如果希望鼓勵學生發揮天賦,將興趣轉換為技能,不僅大學應當重新思考什麼是產業需要的人才,產業同樣也需協助學生走入社會。產業願意放寬選才標準,接納不同學科背景出身的人才,鼓勵多元創新的跨界合作。大學也能跳脫科系的限制,不再需要主修,而轉為強調跨領域能力的培養,也就不會使得人文學科乏人問津,真正落實適性揚才的目標。

給學生的建議

  藉著專訪的機會,我們也向李吉仁教授詢問,除了課業上的協助,是否還有其他能先行傳達給種子計畫學生的事物「在課程中讓高中生有機會知道,在大學上課該是什麼心態」李吉仁教授如此建議。身為大學生的我們雖然閱歷不豐,也尚未形成足夠成熟的價值觀,但恰巧有最鮮活的大學生活經驗。

  或許我們無法明確指出什麼是正確的價值觀,卻能告訴高中生們如何在大學中學習。勇於嘗試,不畏懼失敗,才有機會找尋到自己的天賦。其實一個人能成

  長到什麼樣的高度,重要的是在心態的養成無論過去的成就高低,只要願意改變心態,相信人可以藉由努力、接受失敗與擁抱挑戰,成為一個更好的自要擁有好奇心,也是李吉仁教授時常提醒學生的一句話。好奇心能驅使人們追求新知、刺激思考,讓學習不再只是被動的接收資訊,而是能在質疑、交流與辯證中,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接受訪談之餘,李吉仁教授也不忘其教育本業。只見他轉眼消失在鏡頭,熱情的從書櫃上,取下兩本書向我們推薦,其中一本是前文有提及的《心態致勝》,而另一本則是《恆毅力的七堂課》。兩本書都是從科學研究出發,探究人捉摸不定的心理,充分展現李吉仁教授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特質。

尾聲

  訪談告一段落後,我們提出能否用螢幕截圖的方式,為這次的訪談留下影像紀錄,李吉仁教授笑了笑,欣然接受在疫情肆虐下的應對方式,也為這次的訪談畫下句點。

  教育即生活,我們期待將所學更妥善地用於回饋這個社會。在教育這條路上,種子計畫願持續為了更平等的世界而努力,也期待終有一天,能見到我們悉心灌溉的種子成長茁壯。

與李吉仁教授的訪談合照

撰文/林平昕、李宜潔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分享出去

分享至Facebook
台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

台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

我們期許有⼀天,⼈⼈皆可以享有平等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始終存在經濟、社會、城鄉落差,我們希冀可以盡⼒弭平結構性差距,讓資源得以觸及到更多有需要的⼈。

每個⼈不⼀定出⾝在同樣起跑點,但我們希望可以努⼒陪伴他們到⼀樣的終點。因此,我們開啟了「台⼤升學輔導種⼦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