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給彼此最珍貴的禮物,是時間。」
台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下文簡稱種子計劃)自 2018 年成立以來,透過升學輔導計畫,提供課業輔導與解題諮詢給有需求的高三生。希冀資源的共享能帶領他們突破升學考試。享有豐沛教育資源的我們,堅信資源的分享與回饋,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
除了透過行動實踐我們的理念,我們也不斷反思:如何將這份理念,傳播給更多需要的人?
分享的核心精神,並不在於我們擁有多少,而是我們願意付出多少。只要有心,我們都有機會成為共同點亮他人的一盞燈。然而,我們真的了解服務的本質嗎?我們所分享的資源,真的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人們嗎?我們心目中的需求者,真的需要我們的分享嗎?即便我們以雙腳付諸實踐,我們仍不斷地探求著這些問題的答案。因為,唯有我們具備正確的認知,才能透過實際行動改變這個社會。
為了回應我們內心的聲音,並讓更多人了解分享與回饋的真諦,我們將透過訪談與撰寫文章的方式,記錄我們的足跡,讓更多人看見種子計劃以及不同的社會面貌。本次我們邀請到財團法人台北市信華慈善基金會的鄭甄姿執行長與我們聊聊她對急難濟助者與教育的看法,以及社會福利團體與需求者的互動過程與反思。希望這篇文章,能讓更多人了解不同社會族群的樣貌和他們臺灣教育體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夠透過訪談,回過頭檢視種子計劃的工作。
不論是資源的需求者、廣大的莘莘學子、或是教育現場的第一線人員,都是我們關注的對象。我們將在訪談的過程中,透過彼此的互動往來,讓大家看見更多元的社會樣貌。


走進花博公園附近的信華慈善基金會,明黃的色調作為辦公室的主旋律, 讓空氣中充滿了溫暖的氛圍。牆上掛滿的感謝狀,如同訴說著一部部故事,標示基金會對於社會的付出。這裡每個月平均濟助了超過百件的急難濟助個案,濟助的對象遍及台灣北、中、南各地,平均每個月捐助約兩到三百萬元的善款。
基金會以提供弱勢家庭的急難濟助服務為主要的業務,以志工和基金會員工組成的訪視員,親自到案主的家庭中訪視,並發放訪視金。鄭甄姿執行長說,基金會希望援助的對象是「遭遇短期困難的弱勢家庭」,在經過急難濟助度過難關後,可以自己再站起來,「有一些個案,他們家庭本來就是中低收入 戶,或者是領有殘障手冊,也就是他們本來就處於弱勢,謀生已經有點不容易,如果再遇到突發狀況,導致於他的工作能力短暫失能,第一個是失去工作收入,第二個是龐大的醫藥費,我們接受到的案子,第一是工傷,再來還有車禍和生病」。
在訪談中,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信華慈善基金會每年冬天,都會在雲林縣崙背鄉舉行的冬令濟助活動。「因為我們董事長是雲林崙背人,回饋鄉里嘛!」一場冬令濟助活動,背後所需的動員與程序超乎我們的想像,不同的行動者間如何合作與互補,是活動能否成功的關鍵。首先,基金會要先從政府機關拿到弱勢家庭的名冊,這中間需要經過繁複的行政手續。接著,得整合不同非政府組織的資源,由信華慈善基金會提供現金紅包,而合辦單位,中華仁道關懷協會則提供民生物資。接著由鄉公所發出公文公告給崙背鄉民,最後再將這些愛心經由基金會志工,送到需要的人手中。這項活動從 2018 年迄今已舉辦了三屆,每屆都濟助了超過百戶的崙背在地鄉親,可以說是地方回饋的典範。
基金會的日常與無常-基金會與急難濟助者的接觸
基金會又是從哪裡知道誰需要幫助呢?有些人是從基金會的官網得知這項 訊息,而有些人則是受到曾被基金會濟助的人推薦而來,另外,亦有部分案主是透過其他 NGO 轉介 。除了上述這些較直觀的管道外,不同的濟助對象也會有不同的通報系統,例如:貧窮學童的就學濟助,透過地方政府的教育局與社會局行文給學校,而學校則透過老師家庭訪問的轉介,再通報給基金會。如果是突發意外,通常會有警察局轉介。而貧窮者則是透過鄉鎮公所的轉介為主,因為有些個案可能沒辦法獲得政府的補助,但卻又亟需幫助,這時就會通報給基金會。
得到可能案主的資訊後,便能透過訪視作進一步評估。在與案主互動時,有些界線是現場工作者必須注意的。案主可能會不停吐苦水,傾訴自己的困境,如同鄭執行長所說:「他們好像溺水者抓到浮板一樣」,這時,團隊應該要鞏固自己情感的界線,保持理智,以做出正確判斷;此外,訪視員可能遇到不舒服的環境。「好多次我去(訪視)的時候,進到一些非常殘破狹窄的房屋空間,我心想這到底怎麼能住人?可是…可是他們明明就住在那裏面…」,面對這些真實上演的苦難,該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情呢?鄭執行長說:「我會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就當作是結一次善緣……我們來到這個地方,很有可能就結這一次緣,可是就決定了他們接下來能不能得到幫助。」
在鄭執行長分享的案例中,有一個故事讓我們印象深刻。學歷很高、工作也很穩定的父親為了照顧罹有重度自閉與過動症的兒子,間接導致夫妻離異。由於男孩們會有無法控制自己而攻擊他人的症狀,也無法與他人溝通,為了照顧兩個精力旺盛的兒子,這位父親被迫辭掉工作,隻身帶著兩個兒子一起搬到房租雖高卻不會被抗議的郊區。兒子們會逐日長大,身為照顧者的父親卻會日漸衰老,無法一輩子陪伴他們。
「面對這種無解的問題,還能怎麼辦呢?我們也只能『能幫就幫』。」鄭執行長遺憾的說道。面對無解的難題,其實訪視員及被濟助者都是很無助的。 雖然沒辦法直接給濟助對象一個明確的解答,但訪視員會盡量以持平、理智的姿態與被濟助者接觸。不過,理智與冷血不同,著重在試著同理被濟助者的心情。「如何不做到歧視?」「如何真正的同理對方而不單單只是同情?」都是訪視員需要努力思考的問題。
對於基金會的訪視,這位父親感到十分感謝,這份溫暖讓他了解即便辛苦,仍有人願意聆聽、關心自己。不只是這位父親,基金會想提供給所有被濟助者的,除了實質援助外,更重要的是獲得心靈支持,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能夠繼續勇敢面對生活中的難題。

同一個書包,不同的重量
「教育對於這群人來講,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許多人煩惱三餐都來不及了,更遑論讓孩子們去升學或補習!」
對大部分人而言,升學早已是成長理所當然的過程,補習也不過是這趟旅途中必經的驛站。我們拖著一整日的疲勞,來到這一座座升學至上的殿堂,將青春的戰火持續延燒到夜晚。為了更好的成績與未來,我們繳出大筆學費補習,相信更好的資源能帶領我們在升學的戰場打一場漂亮的仗。
然而,有時我們卻抱怨課業繁重、犧牲青春埋首書堆,卻忽略了這些煩惱是多少父母的血汗錢堆疊出來的。然而,這些「青春的煩惱」並不是所有莘莘學子們共同擁有的回憶,而是「比較幸運」的我們所握有的特權。我們的升學壓力,有時是許多人遙不可及、可望而不可求的夢想。
「現今的教育雖然不平等,但仍然是脫貧的唯一出路。」根據鄭執行長的實務經驗,孩子們的就學意願,也是評估補助與否的依據之一。如果這群有需求的孩子能夠努力讀書、考上好的學校、將來有一份好的工作,就有更高的機率能夠擺脫貧窮。「當我們在評估案主是否符合申請標準時,案主的在學子女也是評估項目之一。如果我們能支持他們讀完國中、高中,他們能有較高的學經歷,求職可能就會更順利,勞動所得也能帶給家庭更多的改變。」
身在台灣的我們,都曾經歷過求學的時光。但每一位「背著書包、快樂上學去」的學生,背後都承載著不同的重量。不論我們的家庭背景是什麼,都不必因此而感到抱歉,因為那不是我們能決定的。但當我們有更多機會看見校門外的風景時,我們都該握緊手中的鑰匙,告訴自己:這一切,得來不易。
談到我們種子計劃正在做的事情時,鄭執行長特別提醒我們:「如何讓孩子們對學習產生熱情,是很重要的。」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終究只是一時囫圇吞棗,知識在鐘響交卷的那一刻便灰飛煙滅;而當我們願意以熱情學習一門學問時,知識不僅僅是銘刻在腦中的記憶,更將成為生命當中真實存在過的 「回憶」。
升學考試,終究是現行台灣教育體制不可缺少的一環。我們可能很難對所有學科抱持同等的愛與熱情。但當我們願意傾聽內心的聲音,知道自己所愛為何物時,這份熱火不僅能幫助我們度過冷冽的考試寒冬,也將溫暖更多仍在迷惘的同學們。
數字之外的禮物
「讀書的時候要看成績,工作時也要有考績、業績,我們太在乎這些東西了,你有沒有辦法不是因為這些東西,而是純粹因為熱情,想要跟這些孩子在一起?」
鄭執行長告訴我們,這個社會太注重一些數字上的成果,就連做公益在乎的都是有多少的「益」。我們太過在乎做這件事對案主到底有多少用處,對社會又有多少功效。我們總是忽略「公」的重要性,也同時忽略了行動時,那顆願意純粹付出的真心。「一個人可以給另一個人最無價的禮物,是時間」,因為真心,而願意讓時間轉化成熱情,成為另一個人生命中的微光,儘管微弱,但卻真情流露。
「不僅僅是課業,而是在他們人生的課題裡,曾經有一段路,是你們陪著他們一起走的。」

回頭審視種子計畫,我們與學生,本來是在兩條不相交的道路上,彼此都有前進的方向,也許這一生只會因為這個計畫而短暫交會,短暫的結了一次緣。「你願意與他們在一起,也許很短暫,但你們曾經同在過」。緣起,因為這次交會所綻放出的光芒,讓彼此看見自己生命經驗的侷限,讓彼此能夠以同理心理解不同的生命故事;緣滅,儘管只是萍水相逢,儘管只是曾經同行,儘管只是渺小星火,但這樣的緣分會長留彼此心中,在未來人生中的某段旅途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