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輔導種子計畫創辦人——李慈萱專訪

  台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以下簡稱種子計畫)由李慈萱等五位台大學生於2018年創立,於學測及指考前夕,提供高中生自習空間及解題、諮詢服務,希望透過高品質免費的學習資源,為考生墊上一塊塊磚,使教育資源不因經濟而有落差。本篇將專訪發起計畫共同創辦人之一的李慈萱,從成長背景到起心動念創辦解種子計畫,以及受眾、服務內容等式如何制定。未來,也將專訪其他四位共同創辦人,分享種子如何從無到有的歷程。

原生家庭的影響

  創立種子計畫的點子,來自共同創辦人之一的李慈萱。

  慈萱小時候有嚴重的過敏,直到小學三年級父親辭掉工作帶著他練氣功,才神奇地改善,在此之後,父親每天前往各個社福機構推廣氣功。慈萱說,很多時候身教勝於言教,這件事情便在他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

  開始對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有所感,是在慈萱國中的時候。慈萱國中就讀於台北市升學率前三名的國中,也看見教育中的貧富差距。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慈萱認為補習有其必要性,自己也曾開口向父母要求,同時補了三、四個科目。同時,她卻看到身邊有同學因為家庭經濟狀況而無法補習,回頭反思自己的有求必應,慈萱驚覺這個社會的不公平。

  「明明就讀同一間國中,憑什麼我比較幸運?」光是臺北市內學生所受的教育資源就有此差距,更何況是臺北市以外更大的區域?因此,嘗試消除資源不均的問題勢在必行。

  升上大學後,她更看到這樣的不公平在一次一次的升學考試中被不斷複製、重演。大三時,社團交接、感情生變,頓失生活重心,慈萱決定勇敢去做一些改變,「把對前男友的愛分給更多人!」慈萱打趣地說。

計畫過程

  慈萱最初是在葉丙成老師的簡報課認識夥伴,開始醞釀計畫。慈萱利用曾經在補習班打工的經驗,設計了作息及制度規劃,並向台大申請場地,提供學生類似考前沖刺班的空間。慈萱提到,場地是籌辦過程中最讓她費心的部分。由於場地費一直是台大的重要收入,在申請場地的過程中,慈萱在各個行政單位及系院辦公室間奔走十多趟。企劃書寫出來之後,就努力去找教務長、學務長等討論。甚至聽完法學院長演講之後,利用搭電梯的時間「電梯短講」跟法學院長介紹計畫。

  直到社工系教授建議她可以找社科院院長王泓仁教授,場地才終於有了底定。李慈萱提到他滿是感激:「這個計劃沒有他就不會成!」,院長:相信大學有其應負的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而台大社科院應該負起這樣的責任,因此決定和種子計畫合作,一起回饋社會。

  在為了場地奔波的過程中,慈萱認為「許多事情好事多磨」、「有善始,就有善終」、「出發點是好的,最後不論結果如何,對社會的貢獻頂多就只是維持原狀而已,世界並不會因此變得更糟」、「既然如此,得失心似乎就不那麼重了」。慈萱秉持著只要盡全力去做,問心無愧就好。「創辦人需要比團隊中的所有人有更多的力量與信心。如果連自己都害怕,就沒有辦法帶給團隊信心」。

為什麼一開始將服務對象設定在高中生,而非國中、國小生?

  相較於高中生,國小、國中生需要更多的照顧。因此,大學生除了解題能力之外,需要更多訓練才適合服務這些對象。除此之外,高中升大學的大考多在大學生放假之後,而國中會考發生在學期中,那時大學生往往需要忙考試與生涯規劃,而且也難找到適合的場地。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人力。種子計畫的一大人力來源是臺大學生,這些學生大多數都有一定解題能力,但未必有時間與精力參與動輒半年、一年的籌備活動。相較之下,每週輪班一、二小時的解題,負擔較小。且臺大學生從事家教、解題者不在少數。

  「這種模式有利於吸收「有心服務,但没有那麼多時間的台大學生。』」

  團隊中不乏家教時薪超過1000元的醫學院實習生。這樣的身份恩怕很難花費半年、一年的時間籌備營隊,或連續數天投身營隊當中。但在每天實習結束之後花一兩個小時幫忙高中生解題,相對來說較實際。也因為如此,種子計畫才可以吸收到足夠多的老師。

  「不用想著『將來要到什麼位置,再來幫助人』。作為一個大學生,現在就有能力做出貢獻!」

  除此之外,團隊招收學員的原則,除了優先錄取「政府認定的弱勢」之外,也歡迎任何認為自己處境困難,需要協助的學生。這個原則背後的動機,是希望接住「處境不好,但未達社會救助標準」的學生。因此,儘管有相關證明者會優先錄取,但對象則不限於此。

關於諮詢服務

  「其中一個原因,是自己經歷過轉系考試。」

  慈萱說道「轉系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大多數的人並沒有辦法撐到最後。」不管是因為系上、社團活動等外務,或是因為轉系本身就是個艱鉅的挑戰。因此更加體會心理素質的重要。

  準備考試除了需要具備足夠的知識之外,最重要的是心理素質。有些人有很好的原生家庭,做的決定父母也都支持,難過的時候有家人可以分擔,也有老師長輩可以傾訴。但並非每個人都如此幸運。

  除此之外,種子計畫也希望學員們會記得:「不論自己過去的成長經歷為何,在人生的過程中,有一個階段是我們陪他們走過的。」

  一年後,回顧當初與夥伴共同籌辦的時光,慈萱認為事情大多已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做到最好,但對於自己的表現,慈萱則說有很多值得改進。雖然慈萱從小擔任班長、社長,但在種子計畫的一年,讓她重新思考經營團隊的方式,並修了李吉仁教授的管理學,更與他面談,李教授當時一句:「沒關係,我會教你。」讓慈萱至今仍相當感念。

  經過第一、二屆,種子計畫逐漸穩定,李慈萱及其他創辦人功成身退,決定交棒給學弟妹延續計畫。回顧種子計畫,慈萱一再感激,強調自己很幸運,雖然曾經在場地及經費的問題上一波三折,所幸最終都有貴人相助。

  慈萱也跟大家分享她很喜歡的四個字:「慈故能勇」。在執行計畫的路上,因為相信自己在做對的事情,而且不是為了自己,才能有這樣的的勇氣和勇敢,「即便遇到困難等等,都會有一種由内的勇氣,而覺得沒關係啊!」,就像是很多家長總能為了孩子奮不顧身,種子計畫在尋找場地時,曾經被校方像踢皮球般互相推託。儘管過程不如想像順利,慈萱還是耐著性子,尋找願意協助的師長與單位。

  「我的想法很單純阿,我跟你表達我的想法,我覺得你會相信我。」憑著這份信念和勇氣,成功讓種子計畫成行。

  提到給有志服務的夥伴的建議,慈萱提醒,服務時的心態是很重要的,要知道自己是為何而服務:「是真的為了受眾而去,而非為了成就自己。」「無時無刻都要多為受眾想一點。」這確實是很多人在國內外進行服務時的盲點,營隊或活動可能不符合受眾所需,抑或者造成當地居民、產業的負擔。筆者身為第一屆的學員,深深的為這個計畫所感動,種子計畫的溫柔,讓筆者更加善良。慈萱說:「希望未來在他們人生的旅途上,在各種位置、扮演不同角色時,都可以做出正確善良的選擇,對社會能有良善的貢獻。」又如種子計畫之名,我們希望能把種子種進更多人心中,讓善的循環創造一個更溫柔的世界。

兩位筆者與慈萱(右一)之合照

撰文/林有容、謝宜澄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分享出去

分享至Facebook
台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

台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

我們期許有⼀天,⼈⼈皆可以享有平等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始終存在經濟、社會、城鄉落差,我們希冀可以盡⼒弭平結構性差距,讓資源得以觸及到更多有需要的⼈。

每個⼈不⼀定出⾝在同樣起跑點,但我們希望可以努⼒陪伴他們到⼀樣的終點。因此,我們開啟了「台⼤升學輔導種⼦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