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輔導種子計畫創辦人──陳奕翔專訪

在台灣的社會裡,教育資源的落差一直存在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台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以下簡稱種子計畫)在2018年由五位創辦人成立。我們認為,身為臺灣大學的學生,享有全台灣最多的教育資源,應該肩負回饋社會的責任,因此期待透過我們的能力協助弱勢的孩子,讓他們能有更多學習資源與選擇未來的機會,以弭平教育不平等的問題。這次的專訪我們邀請到台大種子計畫創辦人之一──雙主修法律系和政治系的陳奕翔學長,透過他的分享,了解他加入第一屆種子計畫的動機、過程與心得。

播下種子.創立種子的動機

來自宜蘭縣的陳奕翔,國高中時期雖然皆在私立學校就讀,但他深刻認知到其他就讀公立學校的部分同學無法獲得足夠的教學資源,因為與當地公立學校相比,他就讀的私立學校擁有較多的教育資源,且在監督學生課業表現上也比較嚴謹。當他進入台灣大學,加入蘭友會後,他又再次體會到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因為蘭友會的規模與中友會等直轄市友會的規模相差甚鉅,且來自宜蘭縣的學生進入台大的比例,也遠小於來自直轄市的學生進入台大的比例,另外,在他的國小同學裡,也有部分的人沒有能力進入大學就讀,這些經歷都使他深刻體會到城鄉教育資源落差的問題。

為了嘗試解決城鄉教育資源落差,他答應種子計畫發想人暨創辦人李慈萱的邀請,與另外三人一同創立了台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談及一開始成立的預期效益,陳奕翔說當時沒有設立具體目標,起初的構想是為參與計畫的高中生上課、提供自習空間與餐食,希望減少他們升學的壓力及困難,且因為是第一屆,所以先嘗試這樣的效果是否能為弱勢學生帶來更多教育資源,讓他們有選擇未來的機會。

破土萌芽.種子遭遇的困境

對陳奕翔而言,最難克服的問題是場地。種子計畫需要一個足夠安靜、明亮且寬敞的場地提供準備升學考試的高中生們自習,但因為剛創立的種子計畫沒有足夠的資金租借場地,創辦人們努力不懈地向課外活動指導組等學校單位申請免費場地,但依舊無法取得,最後,他們向台大社會科學院求助,雖然有部分的人反對無償租借場地,因為在寒假期間必須額外派遣人力管理,產生額外成本,但是當時的社會科學院院長王泓仁很支持種子計畫的理念,所以同意免費租借場地,令創辦人們非常感謝。

在五位創辦人的分工中,陳奕翔主要負責的是經費管理及籌措,雖然有公關的經驗,卻在種子計畫成立初期時,常常遇到籌資阻礙,直到透過與電機系葉丙成教授、資管系孔令傑副教授合作,取得熱心的台大校友支持,支付學員的餐費及營運組織的雜費,也讓種子計畫的理念得以實踐。

在管理學員上,種子計畫以保證金制度與柔性管理的方式讓學員們能舒適地在教室裡學習,學員們也能透過諮詢的方式解決升學困擾。陳奕翔相信實施種子計畫能提供學習環境與多一點的機會,讓弱勢的學生能滿足他們的需求、規律地學習,且有助於弭平教育資源的落差,因此希望種子計畫能持續傳承下去。

持續成長.種子計畫的收穫

回想過去在種子計畫的日子,陳奕翔很感謝另外四位創辦人在當時一同解決困難成立這個組織,沒有因為遭遇困境而放棄。另外,他認為最大的收穫是得到做事情的能力,包含組織協商、籌措資源、時間管理等能力,在大學期間,他曾擔任過蘭友之夜的總召、系學會秘書長、烏克麗麗社公關長,但是這些經歷帶給他的影響都沒有成立種子計畫來得深刻。

大學時期的陳奕翔非常忙碌,他必須將時間分配給課業、兩個社團幹部與家教等,因此,平日的晚上總是被各種活動填滿,使得他與朋友聚會的機會較少,但雖然如此,他認為透過繁忙的活動使他學會善用零碎時間的能力,將時間正確地分配給每一項活動,也使他能有效率地將事情做到最好。

參加這麼多活動,看似沒有關聯性,但他都是循序漸進、有步驟性地安排這些活動。例如透過擔任蘭友之夜的總召練習組織管理團隊的能力、透過擔任台大烏克麗麗社的公關長,把資金帶入社團中,讓組織能順利地經營下去,他將這些能力應用於創立種子計畫的過程,使種子計畫能無畏艱難地成長茁壯。

最後,陳奕翔學長鼓勵對教育有熱忱的大學生們,在大學裡,所有人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忙碌,大家不要因為覺得沒有機會、沒有能力、沒有時間,就放棄協助弱勢的學生學習,或失去實踐社會教育平等的熱情,從招募種子計畫教師團隊就可以發現其實還有很多關心台灣教育的人存在著,所以大學生們不要因為畏懼未來而放棄。陳奕翔說:「如果大家對教育有熱忱且願意付出,就去試著幫助弱勢的學生,不要害怕失敗,同時也希望種子計畫能幫助到更多弱勢的學生。」

撰文/陳冠宇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分享出去

分享至Facebook
台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

台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

我們期許有⼀天,⼈⼈皆可以享有平等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始終存在經濟、社會、城鄉落差,我們希冀可以盡⼒弭平結構性差距,讓資源得以觸及到更多有需要的⼈。

每個⼈不⼀定出⾝在同樣起跑點,但我們希望可以努⼒陪伴他們到⼀樣的終點。因此,我們開啟了「台⼤升學輔導種⼦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