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柏儒
台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以下簡稱種子計畫)創立於 2018 年,是一個致力於彌平教育不平等的組織,透過提供場地與優秀師資等方式,給予沒有足夠學習資源的高中生一個更適合準備學測或指考的環境。而種子計畫社會責任部負責將那些已經耕耘在教育不平等議題上許久的人們故事寫下,並以此為努力方向,透過連結不同的資源以及嘗試不同的付出方式,使種子計劃能夠更大地發揮影響力。
2021 年,種子計畫邁入第六屆,我們很高興能邀請到第一屆種子計畫的林妤洳創辦人進行專訪,從創立的動機出發,再到創立後的收穫與困境,最後和我們聊聊一路走來的心得、建議,以及對種子計畫未來的想像與期許。
為什麼當初想創立種子計畫?
林妤洳在高中時期就讀於嘉義女中,而嘉義女中是以升學為導向,目標就是考取頂尖大學。當考上台大法律系之後,林妤洳意識到偏鄉高中和直轄市的明星高中教育資源差異非常大,因此希望能創立種子計畫,讓以升學為目標,但教育資源較為匱乏的學生可以有額外課輔的機會,並且提供良好的讀書環境,給予他們更多選擇。
林妤洳說:「沒有想過這個計畫的規模會變這麼大,一開始以為可能只是一次性的活動,後來覺得可以辦第二屆、第三屆,並且交棒給之後的學弟妹,因此最後決定成立社團。」

創立後的心路歷程以及印象深刻的片段
林妤洳有遇到過一位喜歡音樂的新移民家庭學生,因為家境不好,家人和老師都覺得在家境與能力考量下,學生比較適合讀他們認為比較有發展性的商管科系。考前兩三週時,那位學生找她諮詢科系選擇的問題,尋求該如何在興趣夢想與現實期望間抉擇。
林妤洳給的建議是,先以台北學校為目標,會獲得比較多的資源,而科系部分建議先唸商管,可以透過不同管道去輔助學音樂(如校內選修課、外校課程等等)。然而,現在回想起來,她不知道這個建議是否正確,但希望學生不要有「學長姊的建議就一定正確」的想法。
第一屆種子計畫結束後,有一位來自偏鄉的學生寫卡片給林妤洳,那位學生覺得這段時間來台大社科院唸書有平復自己的心情,且待在有冷氣的環境中讀書以及使用平的桌子是非常幸福以及開心的一件事。看到卡片回饋後,林妤洳非常震撼,她從來沒有想過教育資源落差是這麼大,連在好的環境下讀書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奢侈。從中她也看到更多城鄉落差,和學校之間的學習資源落差。
在過程中,幾乎每一屆都會遇到學生臨時不來或遲到,林妤洳一開始時蠻生氣的,認為資源有限、需要幫助的人還有很多,如果報名後常常缺席,可能會無形中又浪費了資源。但經過仔細思考後,她覺得將如「你怎麼可以拿補助的錢拿去買奢侈品」這類「你應該要怎樣而不能怎樣」的觀念強加於學生似乎也不太好。林妤洳說:「或許我們只是給予報名的學生多一個到社科院讀書的選擇,至於他們要怎麼使用我們也好像不能去限制他們。」
然而,缺席太多的確會影響到他人,甚至影響到整體讀書風氣。所以雖然不想用錢作為勒索手段,但是又想不出其他辦法去解決這種事情。因此,林妤洳決定實施保證金制度,缺席或是遲到超過一定次數就會酌扣保證金,而實施後也有助於改善學員的出席率以及準時到的次數。
給大學生的話以及對種子計畫的期許
對於關心教育的人,林妤洳提醒我們「不要忘記目標對象的個體性」。雖然學生在某些領域上需要我們幫助,但我們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地將所知或是所學強加於學生身上,有時候「指引」和「強迫」只有一線之隔,可能一句話就讓學生的人生偏離一點,而未來可能會越偏離越嚴重。
在如今的升學導向氛圍中,如何保持自己的興趣以及夢想呢?林妤洳給出較為現實的建議。「如果是在學生沒辦法改變父母思想的前提下,可能只好忍耐,而忍耐並不是放棄夢想,而是先撐過升學考試的階段,相信上大學後便可以獨立自主一點,等到不用受父母金錢上或情感上的掌控後就自由了。」
林妤洳在大學前很會唸書,但是發現在大學唸書好像也唸不贏別人,又不知道上大學後要從哪個領域開始參加活動。她對跳舞有興趣,而且很幸運遇到不錯的朋友,就一起去學跳舞。林妤洳說:「不會就去學啊!只要你想做那件事情,從大學開始做不算晚。」
林妤洳的大學生活主要是以社團為主、課業為輔,至於如何在社團和課業中取得平衡,她說:「我自己基本上不蹺課,除非是因為社團、活動彩排,並利用上課時間好好認真吸收知識並且讀書。」林妤洳認為能考進台大,基本上代表至少有一定的能力知道讀書的方法,那做到不被當應該是不困難的事情。
除此之外,一定要多參加活動,學習跟別人溝通,畢竟未來進入職場也要和別人溝通如果只單靠讀書就進入職場,不可能突然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果是真的很嚮往往學術發展的同學,會建議要努力參加學術研討會,學術社團等與自身專業領域相關的活動,讓自己學會過團體生活。如果只獨善其身,很可能未來會只用單一角度看事情,甚至變成太自我的人。林妤洳也補充說:「如果你把名次看淡,你將能有更多專注力去做課業以外的東西。一直比成績、比排名,比到最後常常會覺得很空虛,並且懷疑那些標籤是真的嗎?有些公司要的不是學業最頂尖的人,而是最能扮演好團隊中適當角色的人。」如果能回到當初剛進大學的時光,林妤洳想嘗試雙主修或輔系,她認為法律與不同領域都有相關,若是沒有商管背景,可能無法單靠法律處理商業上的紛爭,對她來說這是個遺憾。
「如果你不是在很急迫的壓力下,經濟與時間充足,那大學唸個四五年都 OK。如果你不唸研究所,大學是你求學階段的末端,是你最後可以犯錯的地方,並且能夠和你沒有想過的人事物接觸。除非情況特殊(如經濟因素、家庭因素、人生規劃等)不然不要提早畢業。可能你出社會,才會知道當學生很幸福。」的確,保有學生身分不管是現實上或心態上都很幸福。林妤洳已經畢業並在準備國考,意識到自己必須開始計劃一些現實面的選擇,包含想要投考怎樣的組合?如何在主管不斷要求自己加班下還能去做想做的事?讓她感受到「長大感」,也才加倍緬懷學生時期的單純與美好。
最後,當談到對於種子未來的期許,林妤洳希望能讓參與的學生在離開的時候可以帶多一點能力和選擇走,並且讓學生可以離自己所設定的目標更近。關於種子計畫,林妤洳也說出心中的感動:「種子計畫能做到現在真的超乎想像,沒想過做到這麼多屆,規模組織越來越好。雖然自己掛一個創辦人的招牌,但是我做的其實沒你們那麼多。很高興可以做得這麼完整直到現在,很開心並且認為很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