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冠宇
誕生於 2018 年的台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以下簡稱種子計畫),為了弭平各個學生之間的教育資源差距,希望能透過知識傳遞與問題解答的方式,讓高三學生有更多學習的管道,協助他們前往下一個人生階段。擁有較多學習資源的我們,企求藉由這樣的過程,縮減社會上教育不平等的現況。
2021 年,種子計畫邁入第六屆,我們將教育議題深入更多不同的層面,除了原本我們關心的資源不平等的現況,還包含美感教育的議題。因此,我們很榮幸能邀請到美感細胞其中一位創辦人——陳慕天先生,與我們分享推動台灣美感教育的契機、過程與收穫。我們期待透過這次專訪,讓更多人了解美感之於社會、之於人的重要性。
發芽茁壯的美感細胞
陳慕天在大學時至歐洲參訪,他的朋友則至歐洲交換,在這過程中,他們體會到這些歐洲國家對於美感的重視,反觀已經漸入已開發國家的台灣,在公眾的美學上有一段落差需要彌補。因此他們在 2014 年成立美感細胞,透過推動美感教育的方式,希望能使美感扎根於社會與文化,讓美麗的台灣提升「美力」。
根據研究指出,台灣都市小孩一年參觀美術館的平均次數是一次,連身處都市的小孩對美感的接觸都如此少,更何況是教育資源較短缺的鄉村學童呢?因此,為了讓美感教育能平均地、無差別地被推廣,他們認為發放美感教科書是最有效的辦法,陳慕天說:「給我們一本課本,我們給孩子一座美術館。」因為台灣學童長期使用教科書,若能美化教科書,使學生能長期沐浴在美感之下,美感教育的推進便能產生極高的效果。
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陳慕天與其他美感細胞的創辦者因為缺乏設計與教育相關背景,需要與他人合作,所以他們拜訪了許多設計師,希望找到願意協助美感教科書的對象,卻被大多數人所拒絕,但是,他們相信這樣的理念定能說服他人,讓他人願意一起提升台灣的美感教育,最後在極力奔走之下終於找到願意合作的設計師。
另外,在尋找願意使用教科書的學校時也屢次被拒絕,因為沒有任何先例,且校方怕被家長反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後透過學校校長之間的網絡與美感細胞的極力勸說之下,新竹市香山大湖國小成為第一所願意使用美感教科書的學校,且越來越多的學校在看到美感教科書的實驗成果後也願意加入這項計畫並提供反饋,目前美感細胞已經製作三季的美感教科書,雖然一路上跌跌撞撞,但成果豐碩,美感教科書備受肯定,也漸漸影響教科書產業。

省思與反饋與願景
當初組織剛成立時,美感細胞希望能在十年內影響全台灣百分之五十的學生,陳慕天說:「當我們講到工匠精神時會想到日本,講到教育會想到芬蘭,我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要讓台灣成為教育設計的重要國家。」同時,他也希望能發展成學術,成為大學設計系或教育系的一門學問,如此才能創造教育設計的永續生態系。
回顧這七年推廣美感教科書的經歷,對陳慕天而言,他認為只要實踐理念的方向是對的,並用長遠的視野去看這些曾經遭遇到的困境,這些過往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了。例如在第一季美感教科書製作完成後,遭到其他設計師批評這樣的設計有礙於學生美學素養的建立與學習效果,於是美感細胞不斷的修正,最後才有今天的成果。陳慕天認為推動美感教育應該是一種公民運動,所以他不怕有任何競爭對手,他反而很歡迎有志之士、有能力者一同為美感教科書的改善做努力,並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和經驗分享給他們。
在這七年裡,從不懂設計與教育的理工學生,到一個能把美感設計與教育學習相結合的專業人士,這之間的轉變就在於能持續不間斷地朝著一樣的方向,執行同一件事情,並在過程中持續地學習設計學的技巧與教育學的知識,這些皆是美感細胞的成功關鍵,陳慕天說:「這個世界有太多領域了,只要你堅持在你的賽道上持續地跑,跑個三十年,成功就是你的。半吊子、沒興趣又繼續做的這些人最容易迷失,最後失敗。」所以他認為,七年前設立的目標若放寬標準來看,其實是有達成的,例如在教育部於 108 學年度認可的教科書中,便能見到美感設計的影子,但他還是希望在未來能讓學術端、產業界及家長們認可,最後建立一條明確的美感教科書產業鏈。
另一個成功關鍵就是他們透過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概念(備註一),藉由學生的回饋與老師的建議,重複修正美感教科書,這樣的效果不僅比單純分析數據來的有幫助,更能快速地體認到美感教科書的缺失。
談到後續的規劃,他希望能與出版社合作更多的教材,推動教科書價格合理化,達到一綱多本的效果。一綱多本的目的是為了讓不同需求的學生,有不同的教科書可以使用,但是因為教科書價格過低的原因,無法有效落實。他舉例:「過去你們所使用的課本,一百多頁彩色列印才四十幾塊而已,包含:印刷、庫存、審查、業務推廣等費用,但是因為需要讓政府審查,所以教科書的編寫成本是一般書籍的兩倍以上。」教科書價格過低的結果就是無法讓教科書市場多元化,因為過低的市占率無法提升出版商的獲利,甚至有可能產生虧損。
作為設計與教育之間的橋樑,他希望能成立一個專業的教育設計研究中心,以培育人才為目標,讓設計與教育能更緊密地結合,並導入科技化的分析系統,以科學的方法作為學理的依據,希望不僅能在主觀上美化教科書,在客觀上也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將美學素養潛移默化地深根於學童的心中。
延伸議題
談完美感細胞這七年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我們也好奇有關美感教科書與美感教育的三項議題。
提到美感教科書的電子化,陳慕天認為這應該是五到十年後的事情,但不能像現在的教科書一樣,只做出一個 pdf 檔就上傳雲端,應該要根據學生的需求去設計更多樣化的美感教科書,諸如增加做筆記、畫重點的功能,或因族群需求而設計不同的產品,他舉例:「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機都不一樣,未來只要透過電子教科書,就能做出更符合每個學生喜歡的版本。如果你喜歡寶可夢只要按一個鍵,就可以將課本中的角色換成寶可夢,而數學題目也可以依據學生程度給予難度的調配。」其實,從第三季的體育課本中,可看出美感細胞將美感、教育與科技結合的創新之處,將擴增實境(備註二)放入課本中,顛覆我們印象中的體育課,讓課程更有趣。
另外,談及美感教育與國家競爭力之間的關聯性,因為科技的興起,現在的資訊傳遞方式已經從文字逐漸轉為圖像,視覺化的溝通方式將會越來越常被應用於產品包裝、行銷手法、各式發表、道路上的廣告招牌等社會中需要美的地方,因此美感細胞把這樣的溝通模式融入於教學內容,讓下一個世代具備美感的溝通能力,並透過藝術激發他們的創造力,進而提升國家競爭力。陳慕天說:「過去談到美感大部分民眾都認為這是有錢、有閒的人才會追求,但視覺形式的美感是一種溝通方式,因此它的重要度就不亞於國文、英文之類的學科。美感可以訓練出很多東西,視覺語言是最直白的事情」
除此之外,面臨台灣本土傳統文化受到各種影響而逐漸式微的狀況,我們好奇美感教科書在設計過程中是否重視傳統文化?翻開美感教科書,其實他們並不強求,只要與課程內容相關,他們就會將台灣的多元文化融入課程教材裡,但若不相關則不會放入,以免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況,整體仍以提升學生學習效益為優先。他認為,臺灣近來對於文化、對於美感有更多重視,甚至可以稱台灣文化為國力(軟實力),只要我們持續堅持下去,就會達到我們的理想。
最後,再次回首過去成立美感細胞的點點滴滴,陳慕天想跟過去七年前的自己說:「很好啊!加油!畢竟當初的自己有預料到現在的狀況。山其實比你想得更遠,但回頭看會發現,雖然曾經低估了這段距離,但回頭看會發現自己其實也走了很遠,你會覺得是很值得的。」
結語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該如何發現生活中的美呢?美感教育提供我們解答。一個人若長期培養美學素養,不僅在未來的創造力無可限量,且在日常中也能透過美處理問題。美感刺激我們的生活,讓生活更加精采。

備註一:
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指的是在新產品開發過程中,設計者依照其核心設計概念設計產品,並透過使用者的回饋,在進一步了解使用情形後修改產品的設計,最後開發此產品。
備註二:
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 AR),透過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上的計算,並導入圖像分析的技術,讓螢幕中的虛擬世界與現實的場景進行結合與互動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