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專訪我們邀請到投入於跨國教育服務的「遠山呼喚」創辦人林子鈞,在就讀台灣大學經濟系二年級時創辦 NGO組織「遠山呼喚」透過降低國小學童輟學率以及提高升學率,成功翻轉泥泊爾教育環境。今天子鈞將會和我們分享培養長期跨國教育團隊的心得功法以及創辦 NGO 的實用建議。我們希望透過此次訪談,檢視過去種子計畫創辦的成效以及學習如何擴展影響力,讓此計畫能擴展到台灣不同地區。
與尼泊爾的短暫邂逅
就讀高一的林子鈞學長曾經到尼泊爾廓爾喀的山城擔任國際短期志工,這個決定對於當時的子鈞而言,或許只是為漫長假期增添意義的短期營隊,卻也為他與尼泊爾種下深遠的緣分。時間回溯到 2015 年,尼泊爾發生規模 7.8 級的大地震,當時仍就讀台大經濟系的兩位創辦人林子鈞與蔡宛庭,一同前往廓爾喀震災。當時的國小校方找上了林子鈞,希望他可以回到台灣向社會募款急難救助金,幫助當時因為地震而重挫的校園。林子鈞說:「一開始的募款行動是專注於震災,但後來轉向專注於教育是因為地震後許多孩子皆無法上學,不久後男孩就必須去當童工,女孩則會成為童婚小新娘,我們希望藉由教育讓孩子有更多人生的選擇權,因此開啟這條漫長的改變道路。」
追求長期教育的夢想
有別於一般的國際組織,遠山呼喚希望創立「以離開為目標」的教育服務。過去五年來服務超過 4000 名學童後,遠山呼喚發現實踐永續教育的關鍵在於如何經營組織。因此遠山呼喚在 2018 年時創立當地教育 NGO 專案,培養尼泊爾當地的教育夥伴,到 2020 年時當地組織經以可以獨當一面執行自己的教育專案。因此遠山呼喚於 2020 年 10 月正式成立「亞洲 NGO 人才學校」計畫,透過這個計畫培育想要成立 NGO 或是長期投入社區教育專案的東南亞國家當地青年,提供資金以及課程培訓的支援,目前已經招募到 7 組來自於越南、緬甸、柬埔寨、印尼、尼泊爾等國家的青年團隊進行培訓課程。遠山呼喚創立此校的目的在於,希望以協助者為切入點支持當地青年領袖為家鄉的教育做出改變,並且主導整個計畫。遠山呼喚不希望一昧地做像蓋學校、捐書的短期援助,而是希望藉由當地組織在當地種植教育,發揮「以離開為目標」的教育模式擴大影響力。
實踐理念的能量飲料-專業能力
創辦遠山呼喚長達快 6 年的時間,創辦人子鈞也和我們說到很多人會誤認為在教育上作長期的深耕,只需要依賴熱情就能突破許多困境以及挫折,一開始或許可行,但是最後真正能陪伴你堅持到最後的是「專業」。只有倚靠專業能力,才能成為支撐你繼續在教育路上努力的底氣。NGO 現在也需要越來越多不同專業背景出生的人才加入,不僅需要教育專業及社工背景的專家,我們也需要行銷、公關、工程師、社群經營等人員的加入,當你能累積自己明確、無可取代的專業能力時,才能真正做出影響力,甚至未來自己創業或是到其他領域發展也能幫助你。
創辦過程甘苦談
子鈞談到從 2015 年來創辦遠山呼喚一路走來雖然辛苦但卻很順遂。辛苦的部分是在執行教育的第一現場遭遇許多挑戰,首先,「以離開為目標」的服務模式和多數國際救援組織的理念不同,遠山呼喚希望協助尼泊爾人在當地成立自己的教育組織執行教育專案,但這項目標不僅難度高就連成功的機率也偏低。第二,與尼泊爾人之間的文化隔閡更是一大阻礙,想要在當地找到志同道合的團隊更是難上加難。最後,之前其他國際組織在當地留下負面的影響,也使遠山呼喚團隊心中的服務目標與理想有一大差距。
但所幸在這些辛苦的過程中,也不乏許多來自社會的善意。在遠山呼喚創辦之初,尚未做出任何成果之際,仍受到許多台灣人民的信任。遠山呼喚初期進行第一次募款的時候,受到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許多的協助,此時的貝殼放大處於開創事業最繁忙的時期,但卻仍給予遠山呼喚許多專業的建議以及協助募款的訣竅。還有台灣大學經濟系林明仁教授在尼泊爾教育專案時,協助遠山呼喚優化問卷的設計以及數據的採樣,讓當地需求評估能更精確。再次回憶起這些創辦過程的點滴,仍使子鈞非常感動。
不過說到創辦遠山呼喚 5 年多最感動的瞬間,莫過於在台灣的努力成功在教育的第一現場執行,並且帶給當地一點實質的幫助。有一次他到當地出差,看到當地的學生受惠於其中一項的教育專案「募集校車」計畫,當地的學生可以搭乘校車免於跋山涉水的上學路途,也許就是在那一刻他發自內心覺得自己堅持的理念,非常有意義也很有成就感。
擴大影響力的下一步行動
疫情從 2019 年擴散,遠山呼喚也隨著疫情持續不斷的調整教育專案,更希望在面對疫情的挑戰下將服務擴及到更多學童,因此遠山呼喚開始在東南亞各國進行拓點,建立獨立的教育專案網絡。在執行不同國家的教育專案上,仍受不同的變因影響,而且當服務模式只有在一個國家執行時,教育並無法做到真正深扎。因可能面臨教育主軸無法符合國際趨勢,或是教育專案適用的對象只符合單一地區。
當時遠山呼喚在尼泊爾不同的兩個地區執行教育專案時,因為不同語言、文化、宗教、人種的區隔,甚至會讓人以為置身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度,所以必須調整專案執行內容。又或是在執行印尼的教育專案就面臨到宗教因素的問題,因為當地為伊斯蘭教,部份學校由宗教主導,所以在設計專案的同時也需符合宗教信仰,以調整不同的服務模式。由於上述兩個教育專案寶貴的經驗,使遠山呼喚在設計專案上亦顧及教育品質的提升,所以服務對象才順利擴展到不同國家。
結語
透過這次與子鈞學長的訪談收穫良多,我們也期望在未來的日子裡逐漸擴及台大升學種子計畫的影響力,讓資源觸及到更多需要幫助的學生。
撰文/蔡佩珊
採訪/蔡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