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浪人後的斜槓——情緒教育

  提到張希慈學姐,或許大家會直接聯想到「城市浪人」。在2014年至2020年間,學姐於城市浪人團隊裡擔任各種不同角色如活動行銷、活動企劃、後勤系統建設等;2020年交棒之後,則成為組織顧問。

  追縱學姐的臉書、IG,閱讀學姐的文章,可以感受到斜槓生活的不斷轉換與學姐展現的獨特生命力。本次台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很榮幸有機會與希慈學姐聊聊有關現在學姐關注的情緒教育與線上實體的教學經歷。

情緒教育——回歸情緒本身

  考上臺大、申請研究所、實習、交換、工作、薪水、結婚……很多人在30歲以前都不斷為這些生命課題而感到焦慮。自己做得不夠好,就會產生失落感——這是非常普遍的情緒。那我們可以怎麼引導高中生面對課業壓力?希慈學姐認為,關鍵在於引導者必須對「情緒」很熟悉,畢竟只有在引導者也可以明確地感受到各種情緒的產生,才可以理性地與被引導者討論情緒。比如有高中生想考上台大,但他心裡或許是認為:我不能考不上台大,否則大家會認為我沒有能力。這背後的心裡感受可能才是真正的問題,而我們通常只能看到表面上的事情——他很努力準備考試。生活上,我們可以先試著問自己:平常會產生的情緒有哪些、感受到的情緒波動多大、沒有情緒的時間有多長、那段時間真的沒有情緒嗎……等等。我們通過不斷與自己對話,觀察自己的情緒出現與變化,理解自己如何面對這些情緒。而目前有關情緒教育的工具種類繁多:書籍、卡牌、桌遊、創作、藝術治療等等,可以視人數情境變化使用。

淺談線上與實體的教學經歷

  希慈學姐認為線上和實體是不同的形態的課程,都各有特色。比如說,若是有關性創傷或性暴力的課題,線上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人參加,參與者可以用自己覺得舒服、喜歡、自在的方式上課——匿名、躺著等。至於討論的環節,實體課可以在現場直接聽到學生的討論內容,線上則顯得與參與者互動的時間特別短,因為需要不斷出入一間間討論室。 

  從老師或演講者的角度來看,線上與實體也是完全不同的教學技術課程。線上教學需要強大的後勤教學系統處理技術的問題:投影的切換、視窗的安排等,而講者本身也面對與實體課不同的挑戰:不用期待參與者用麥克風回應你,卻又要確保大家都有跟上你的腳步;若是在談比較私密性的問題,則講者也需要營造出線上的安全感讓參與者可以安心、專注上課。於是希慈學姐在線上講座時,通常會讓參與者回答較封閉式的問題,確保大家都在狀況內;再藉由講者的熒幕上的實體背景呈現、麥克風的聲音調整等小細節,營造線上的安全感。實體課也會面臨硬體設備不佳等狀況,希慈學姐苦笑道。她分享一次到某千人大禮堂演講,但場地的設計會讓後方的人看不見講師,回音也很大。這些都很考驗講者的隨機應變,自己應該如何調整語速、句子間隔,都是實體課需要拿捏的部分。

給種子的話——個案發展的可能性

  「我很期待你們發展個案」,希慈學姐鼓勵我們。希慈學姐認為,我們台大種子做平等教育,即便可以得到台大同學免費幫助,其實也缺乏情緒教育的資源。某種程度上需要採用個案的方式去解決家庭、同儕等等的問題。或許我們也可以探討為何學生需要課輔的出現,或許有些同學並不只是大考前兩週才缺乏備考場所,而是長期以來學生一直面臨這樣的難題。因此,以個案為導向的服務方案,類似於非營利組織的專案,也是種子新方向的可能性。   

撰文/張裴恩 採訪/張裴恩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分享出去

分享至Facebook
台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

台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

我們期許有⼀天,⼈⼈皆可以享有平等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始終存在經濟、社會、城鄉落差,我們希冀可以盡⼒弭平結構性差距,讓資源得以觸及到更多有需要的⼈。

每個⼈不⼀定出⾝在同樣起跑點,但我們希望可以努⼒陪伴他們到⼀樣的終點。因此,我們開啟了「台⼤升學輔導種⼦計畫」。